《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报道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嬗变分析——以1857年-2005年杂志封面文章为解读对象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媒介反映文化及文化变迁。通过对传播媒介内容的系统分析可以了解它所代表的处于特定社会和历史阶段的文化。媒介对女性呈现的频率、方式,对女性题材的选择、报道的方式和角度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建构。作为我国目前惟一一本面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中国妇女》(Women of China)在其近五十年的历史中报道了大量的议题、塑造了众多中国女性的形象。作为一本官方的对外宣传杂志,《中国妇女》杂志是处于以政党介入为特征的中国媒体环境中的一个典型。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妇女》英文月刊1957年到2005年之间的封面文章进行了等距抽样,将抽样文章分为三个时期(1957年—1966年建国初期;1980年—1992年改革初期;1993年—2005年改革深入阶段)进行梳理和解读,分析杂志报道主题的变化和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嬗变。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一方面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在不同的时代内容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的轮廓和时代的特色;另一方面,媒介对社会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这主动性表现在对内容的选材取舍、强调弱化、褒扬贬斥,并以此表现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立场和作用。  研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对时代背景的报道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意识等变化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是不同的。与社会现实的真实再现不同,这些女性形象是在中国女性生存状态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党的政治思想方针、直属机构功能定位、杂志编辑政策和读者要求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女性形象变迁的过程,也即是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在时代的发展中由传统而现代的过程,是各种社会权力塑造时代女性的过程,其变迁演进,昭示是资本、物质文明与技术、现代性叙事以及意识形态等各种权力进行微观运作的生动历史和符号体现。女性的嬗变史也是时代的变迁史。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一股强势,它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格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面对网络技术的冲击,它也创造了
期刊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注重研究不同文化的个人之间和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我国这类研究多以地理区域、种族、国家和宗教为疆界,分析不同文
为筛选适合我国国情的芒草产业化的低成本繁殖技术,根据国外相对成熟的种植措施,利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数据,对5种可行繁殖技术的后代种植成本进行估算。结果表明:5种繁殖系统的
第三次全国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最近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讲话.曾培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
近年,国内主要电视台纷纷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周末强档推出,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节目制作和宣传,电视观众也逐渐形成了周末看综艺的收视习惯。综艺节目在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为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随着激光照排、数码成像及全球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与传播迎来了视觉化时代。新闻图片(图片)作为大众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载体,已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信息形态。图片产
最近,建设部转发了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对江苏省淮阴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42家单位给予处理的通报》,充分肯定这一做法,要求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借鉴北京市的做法,加强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处于空前繁荣、发展之中,但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评价机制与美国相比较起来,却仍处于有待建设的状态。  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水平在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