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太地区冷战的特点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史是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太地区的冷战更是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冷战的阴影不仅对当时亚太地区的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同时也对亚太地区当今的局势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亚洲地区冷战的特点有别于欧洲地区,其中大国的利益争夺,战争留下的权利真空,殖民体系瓦解,国家独立,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以及领导人的行事风格等等因素交叉在一起,错综复杂,互为因果。随着欧洲冷战的爆发并逐渐向亚太地区蔓延,亚洲成为冷战新的角逐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大陆的统治地位并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随着中苏结盟,美国设想的把中美结盟作为其亚太战略核心的计划破灭,美国逐步改变其对华政策,把战略重点转向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深谋远虑地迅速出兵布局东亚,强势驻防中国的台湾海峡。亚洲冷战开始形成,伴随着法国重返印度支那失败,美国以控制“多米诺骨牌效应”为借口取代法国介入该地区,逐渐在亚太地区形成针对新中国的封锁线。在亚太地区,冷战与以武装战争为方式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运动,爆发了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等热战。亚太地区冷战的形成作为冷战重心的外延与欧洲冷战浑为一体,标志着全球冷战部署的最终完成。为了满足东亚地区两大阵营较量的需要,美国利己性地转换了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使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半途而废。美国一手操控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也使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进一步混乱,为美国介入干涉该地区事务打进了“楔子”。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亚太地区冷战的特点。本文旨在对亚太地区的冷战进行全面细致的探究,聚焦于亚太地区冷战有别于欧洲地区的原因和联系。以国内外冷战史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和优秀学术成果为依据,结合自己对亚太地区冷战运作方式的思考,从对亚太地区的遏制目标、对抗方式、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以及战略态势的横向探讨出发,运用冷战式思维,对其特点进行分时段、多角度的纵向总结概括,以期获得对亚太地区冷战的真实的理解。
其他文献
隋唐时期的大族婚姻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族婚姻问题也受到大族个案研究者的普遍重视。但是,目前学界对整个隋唐时期禁婚家婚姻关系的整体性研究论著还比较少,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