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是杨永兴教授主持的“200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攻关项目一上
海九段沙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循环与退化过程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之
一。主要侧重对九段沙上沙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含量,
时空分布,迁移、转化与循环过程及其机理、湿地退化的主要生态特征参数、湿地退
化珍断评价指标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将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地表
水、土壤与植物子系统,系统地探讨了九段沙上沙典型类型湿地的地表水、植物与土
壤子系统的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过程以及退化指标与指标体系。此外
还研究了输入湿地生态系统养分的大气降水养分含量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获得主要
结论如下:
不同月份的不同降水过程的大气降水中总氮、总磷、总钾、氨态氮、硝态氮和亚
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过程与规律存在明显差异。降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和组成成分比例
也不稳定。总氮含量最多,其次是氨态氮。
湿地地表水中营养元素含量不稳定,随时间与空间变化相当大,含量升降幅度也
大,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性也不明显,各个时期地表水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钾最大,
氮其次,磷最低。
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和芦苇3种湿地植物氮、磷、钾元素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植
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构件营养元素含量随植物生长节律发生变化。海三棱计划经济藨草根和
叶鞘中元素含量N>K>P;秆与叶中K>N>P;果实中N>P>K。互花米草根、须根、
茎和叶鞘元素含量均为K>N>P;叶和果实为N>K>P。芦苇根、茎中元素含量K>N
>P;根状茎、叶、叶鞘和果实中N>K>P。植物各构件中磷含量普遍比较低。植物中
元素贮量与含量之间分布特征并不相同,其原因主要在于生物量是制约元素贮量的主
要因素,氮、磷、钾贮量排序均为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随植物生长过程,
各构件氮、磷、钟元素含量呈现动态变化,不同植物及其构件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
律存在差异。
湿地不同层位土壤的全氮含量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生长季初期向末期,
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全磷含量稳定少变。土壤各层全钾含量在一年内的变化规
律基本相同,普遍呈“V”型,变化以8月份为界,前半年全钟单调下降,后半年基本
上单调上升。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差异很大,其中速效钾含量较高,其次是速效磷含
量,氮含量极低。
通过湿地植物、土壤和地表水中更加容易获取信息的指标入手,选取能够反映湿
地不同层面本质内涵的简单易行指标,建立湿地退化珍断与评价指标及其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指标特点设立不同时期的评价阈值,确定不同指标评价等级。
关键词:营养元素;分布动态;退化;评价指标体系;九段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