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研究——以县级院公诉部门为视角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督”意为“监督督促”。在古代,监督的职责就是监察和督促军令的贯彻执行,后超出军事范畴成为常用动词。用“监督”来约束“诉讼”是“诉讼监督”的基本目的,诉讼监督,意即对诉讼活动的监察和督促,其是法律监督的重要构成。制约,意指牵制和约束,反映的是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各事物之间以相互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诉讼制约,即在诉讼活动中,各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各部门相互约束。监督和制约构成了交叉关系,后者由前者所包含,但二者所起到的功能具有一致性。随着检察机关权力滥用案件的频发,诸多学者对公诉部门内部监督制度构建着重进行了研究。尽管如此,其研究仍然停留在宽而广的层面,并未立足具体的办案环节,本文基于此,以县级院公诉部门为视角,对公诉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一部分从当前学界研究现状、公诉部门职责权力清单、业务流程以及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着手,对我国公诉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作出阐述。  第二部分从公诉部门人员构成特点及其职权着手,对公诉部门权力滥用的现象作出了叙述,并详细分析了其成因。  第三部分首先对现存公诉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存在部门间双向互动制约缺失、部分委员职能未能发挥以及部分制度未能正常运转的问题;其次,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公诉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路径;最后,从完善不起诉文书公开、建立随机分案制度、建立监督制衡办案模式、以“任命条件符合制”替代“员额制”、以检察官委员会替代检察委员会五个方面阐述公诉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创新性构建。
其他文献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制度在我国已经运行多年,然而,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的实践总结、定性以及必要性却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为此,探讨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内涵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将实务中大量运行的清理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理论化、抽象化,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以备完善这一制度实属必要。通过对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的清理制度有三大弊端,即“运动式”清理、“自我清理”以及清理责任缺
“如实供述”,是自首的本质特征,也是自首的实质要件。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而言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如实供述”要件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对“如实供述”的基本
中国古代的文官抚恤制度源远流长,而近代中国文官抚恤制度则萌芽于晚清,初创于北京国民政府,确立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官抚恤制度,并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官抚恤制度的合理成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官抚恤的法规条例,其中以恤金为主线。南京国民政府,在十年的建设时期,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建立公务员抚恤的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更加完备。本文从研究民国文官抚恤立法的背景和立法内容出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