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出口退税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非对称影响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ularmp3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越来越复杂,我国未来的出口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爆发,给我国出口带来巨大冲击。为了保障国家出口,政府需要充分用好一系列调控出口的外贸政策工具,其中,汇率、出口退税及出口信用保险一直受到政府和诸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基于已有文献,本文将出口活动考虑进去,研究不同出口状态下,汇率、出口退税及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影响,以更精确地研究外贸政策工具在调控出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外贸政策调控出口贸易。
  已有的文献主要基于线性协整的假设研究单个外贸政策工具与出口的关系,随着众多宏观经济变量间非线性关系被发现,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外贸政策工具对出口的非对称影响,但这些有关非对称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汇率方面,而且很少考虑出口活动的影响。为了帮助政府根据出口活动采取更有效果的外贸政策工具调控出口,和更精确地预测未来出口水平。本文以1989-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以出口活动为条件,研究汇率、出口退税和出口信用保险这三个外贸政策工具对出口的非对称影响。首先,本文根据现实分析,发现出口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这表明出口随着时间推移将围绕长期趋势上下波动性增长,而不是回到过去的特定水平,另外,还发现这三个外贸政策工具对出口有滞后的影响,为后文中协整性检验与阈值协整检验提供一个现实依据。其次,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三个外贸政策工具对出口的影响。最后,通过运用LiandLee(2010)提出的对阈值协整检验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为方便简称为ThresholdADL模型,在协整和阈值调整的框架内,将汇率、出口退税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当出口偏离长期均衡水平时,出口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受到这三个外贸政策工具长期和短期的共同影响。从短期来看,只有汇率和出口退税对出口有促进效果。从长期来看,这些外贸政策工具和出口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一方面,汇率对出口的促进效果最大,出口退税次之,出口信用保险最小;另一方面,以出口的活动定义两个状态,在两种出口状态下,这三个外贸政策工具对出口的影响是非对称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交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化问答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贡献和获取高质量知识的重要途径,促进了知识的流通和交换。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知识贡献模式具有不同特征:在发展初期,社群的知识供给主要来自于个体无偿的知识贡献,这类知识具有公共品特征;在发展中期,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出现了将知识外部收益内部化的有偿知识贡献模式,即“知识付费模式”,现金报酬直接激励了用户知识贡献。尽管已有大量实证研究对知识公共品模式下社区用户供给行为的激励因素进行了分析,但鲜有学者关注到知识付费模式的出现对用户无偿供给行为的影响。因
活动理念  学生在升入高中初期,由于个性差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合作能力训练,包括合作的意识、态度及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体验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感悟学习生活需要与人合作。并乐于与人合作,主动与人合作。  活动目标  1 感悟团队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体验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的快乐。  2 明白人际合作是形成团结、和谐集体的重要因素,增强团队凝聚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与本班学生人数相当的
期刊
增值税扩围是指将现行属于营业税征收的税目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增值税成为贯穿工、商、服务业的一大税种,从而取消营业税,打通流转税的抵扣链条,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税并存的现状。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如法国、荷兰、丹麦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逐步扩大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服务等领域均征收增值税,而我国的增值税征收范围仅限于货物生产流通和修理修配劳务,造成抵扣链条中断,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原则相悖。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入世后税收的接轨,增值税扩围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企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中国制造”产品体系,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等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企业在生产数量上的巨大跳跃,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模式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亟待由高速增长发展模式到高质量增长发展模式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国内经济改革的重点。作为全球价值链生产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成为世界诸多产业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目前深化改革的重点。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经济增长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产业融合与产业进步成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生态效率作为衡量经济产出与环境代价的综合性指标,能够很好的评价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因此,本文将二者作为研究重点,通过采用2005-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研究该区域生产性服
实现需求信息共享是推进供应链协同制造和创新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促进供应链中拥有信息优势的零售商分享信息成为重要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制造商降低成本可以激励其下游垄断零售商分享信息。但若面临竞争,信息优势零售商往往不愿主动分享信息,分享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此,研究存在零售商水平竞争时制造商降低成本驱动的供应链信息分享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考虑一条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两个竞争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制造商会降低成本但缺乏需求信息,其中一个零售商为存在市场较久的在位零售商,拥有需求信息,另一零售商为刚
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近几十年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重创,也让各国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频频遭受打击。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尾部风险就成为了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热点。而在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下,投资者情绪在资产定价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对投资者情绪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细化,因此,探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情绪与股市尾部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为我们防范尾部风险提供帮助。
  本文借鉴Baker和Wurgler(2006)、胡昌生和池阳春(2012)的思想构造了代表“高明
金融经验事实认为金融资产具有高峰厚尾的特点而不服从正态分布,这对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只关注金融资产收益的二阶矩提出了挑战。尤其在中国共同基金市场发展时间短和制度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共同基金市场更加表现出有偏的特性。另外,因为非理性偏好和实现完全多样化头寸的困难,基金组合的异质性风险无法分散。基于此,本文探究共同基金的预期特质偏度对其横截面预期收益的影响,并从此角度探讨中国共同基金市场中的特质波动率之谜。
  首先,本文结合中国共同基金市场的实际特征,利用改进的Boyer等(2010)的横截面方法对预
作为经济体量全球居首的发展中国家,近十多年来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大户。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普遍提倡碳减排,追求绿色低碳发展的情形下,中国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屡遭国际社会的非议。另一方面,中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国内人民对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关注。面临国际与国内社会的双重压力,中国的碳减排任务艰巨性不言而喻。现阶段,中国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调整成了解决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矛盾的重要切入点。考虑中国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存在空间相关性,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等多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经济快速扩张的重要阶段,但期间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一系列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自《巴黎协定》签订五年,中国在逐步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在考虑控制碳排放问题时,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不可忽视,由于现有大多数文献对我国碳排放的研究,未有对科技金融发展因素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所以本文从2010-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出发检验科技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碳排放的地区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剖析;通过探究科技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创建绿色金融、协调减排任务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