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的相关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xiaoziwo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参阅大量文献和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和职业承诺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数据来说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和职业承诺的总体水平,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本研究在正式施测之前,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证明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施测工具。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220名专职辅导员作为被试,这些辅导员分布在省内13所高等院校。既有重点高校的辅导员,也有普通高校的辅导员;既有男性辅导员,也有女性辅导员。被试是随机选取的,不会形成特殊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有8.8%的高校辅导员出于严重倦怠状态,有51.8%的高校辅导员处于一般倦怠状态,有28.9%的高校辅导员处于轻度倦怠状态,这表明,有89.5%的高校辅导员处于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状态。处于无倦怠状态的辅导员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5%;(2)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的现状一般,其中继续承诺的程度相对比较高;(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呈显著负相关。   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降低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水平,规范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真假词汇判断的启动任务,通过改变SOA(启动刺激呈现与目标刺激呈现的时间不同步)和形音义的启动类型,考察了高频形声字识别中形音义的信息激活时间进程。结果表明:(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以他人为参照,来评估自己的状况。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外界信息,并因其结果而受到积极或消极影响。社会比较作为
信任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几年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对信任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