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结合自然、适应气候,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建筑适应气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在当代,探究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背后的科学,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民居优化再利用,也有利于我们去重新思考了解营造技术。徐州地处我国东北沿海地带,是连接华中与华北、华北与江南的交通要道,本地民居为南、北传统民居间的“过渡地带”,其建筑特点也有着南北交融的特点。因此研究徐州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是对地方民居研究的补充,也是完善本地区的空白。本文主要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徐州气候环境概况。对徐州的自然、社会等地域性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同时依据气象资料,总结徐州地区的气象特点。第二部分为徐州传统建筑特征介绍及定性分析。首先从宏观至微观介绍徐州地区的传统建筑,之后具体分析原因与优势,选址上负阴抱阳,多选高处避免洪涝灾害,院落组织分成独院式、多进式以及大型宅邸,院落种植绿化调节微气候,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发挥材料特性形成不同的建筑构造与节点。第三部分对徐州传统建筑进行调研测绘,整理建筑相关图纸与数据,并在冬夏两季进行物理环境测试,之后利用计算机模拟对徐州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围护结构和通风是建筑被动式措施的有效手段,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较大,传统民居室内现状通风较差,为具体探讨徐州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因素提供依据。第四部分针对影响徐州热环境及风环境的因素,对徐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结构、做法和尺寸进行梳理,运用计算机软件(Ecotect、Phoenices)具体量化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对徐州地区较为常见的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形式提出优化尺寸与策略,并对典型建筑进行尺寸优化案例。综上,本文针对徐州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系统地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展开了研究,并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为之后建筑优化及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