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即刻效应的临床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815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之间是否存在效应差异,冀为进一步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效应特异性奠定基础和为中风偏瘫患者头穴针刺治疗选择针刺手法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采用杨华元教授发明的ATP-Ⅱ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导师东贵荣教授操作的捻转补法、捻转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并贮存,要求捻转频率大约100转/min,捻转的变化角度大约360°。试验前针刺研究者利用ATP-Ⅱ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提供的东贵荣教授操作的针刺手法为模板,在仪器上反复进行针刺手法模拟操作,直至手法操作稳定和熟练,而且操作的手法经过智能分析能达到捻转频率大约100转/min和捻转的变化角度大约360°。   在计算机通过spss软件编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上肢肌力等级和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选取双侧百会至太阳穴区,用φ0.2540mm华佗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75%医用酒精头皮常规消毒后针尖沿百会-太阳穴方向以头皮与针身呈30°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再以15°角沿皮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30mm,在百会与太阳穴的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捻转补法组用捻转补法针刺1次,捻转泻法组用捻转泻法针刺1次,平补平泻法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1次,每针操作1min,间隔10min手法行针1次,重复3次,共计留针30min。在针刺治疗前和针刺后即刻、1h、2h和3h观察NDS评分和FMA评分,针刺前和针刺后即刻观察患侧肢体肌力、肌张力、肌肉张力-位移值和上肢肌电图H反射。试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种针刺手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   结果:1.三种手法对NDS的影响:捻转补法针刺后即刻、1h、2h和3hNDS均显著低于针刺前NDS(P<0.05),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针刺后即刻、1h和2hNDS均显著低于针刺前NDS(P<0.05),而针刺后3h NDS与针刺前NDS无显著性差异(P>0.05)。捻转补法组在针刺后即刻、1h、2h、3h四个时间点NDS均显著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NDS(P<0.05),而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之间在四个时间点ND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三种手法对FMA的影响:捻转补法针刺后即刻、1h、2h和3hFMA均显著高于针刺前FMA(P<0.05);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针刺后即刻、1h和2hFMA均显著高于针刺前FMA(P<0.05),而针刺后3hFMA与针刺前FMA无显著性差异(P>0.05)。捻转补法组在针刺后即刻、1h和2h三个时间点FMA显著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FMA(P<0.05),而捻转补法组针刺后3h FMA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FM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之间在各时间点FM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三种手法对偏瘫肢体肌力的影响:   (1)上肢近端肌力:针刺后三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均比针刺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捻转补法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的改善作用(P<0.05),平补平泻法与捻转泻法的改善作用明显无差异(P>0.05)。   (2)上肢远端肌力:针刺后三组患者上肢远端肌力均比针刺前显著改善(P<0.05),但是三种手法的改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   (3)下肢近端肌力:针刺后三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均比针刺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捻转补法的改善作用优于捻转泻法的改善作用(P<0.05),而平补平泻法与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改善作用均无明显差异(P>0.05)。   (4)下肢远端肌力:针刺后三组患者下肢远端肌力均比针刺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捻转补法的改善作用优于捻转泻法的改善作用(P<0.05),平补平泻法与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改善作用均无显著差异(P>0.05)。   (5)近端肌力改善与远端肌力改善比较:针刺后三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上肢远端肌力改善(P<0.05);捻转补法组和平补平泻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优于下肢远端肌力改善(P<0.05),而捻转泻法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与下肢远端肌力改善无显著差别(P>0.05)。   4.三种手法对肌张力的影响:   在90例患者中,上肢肌张力低下(1级)者34例,上肢肌张力正常(2级)者38例,上肢肌张力轻度增高(3级)者18例,无软瘫(0级)和肌张力高度增加(4级)者。下肢肌张力低下(1级)者34例,下肢肌张力正常(2级)者39例,下肢肌张力轻度增高(3级)者17例,无软瘫(0级)和肌张力高度增加(4级)者。手法针刺后瘫侧肢体肌张力徒手评定无明显变化。   5.三种手法对肢体张力-位移值的影响   三种手法均可使肱二头肌和股直肌肌腹张力-位移值大于正常值者显著变小(P<0.05),但捻转补法的改变作用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的改变作用(P<0.05);张力-位移值小于正常值者显著变大(P<0.05),但是三种手法的改变作用并无显著差异(P>0.05)。   6.三种手法对H反射Hmax/Mmax的影响:   针刺后54例患者Hmax/Mmax升高,36例患者Hmax/Mmax降低。   (1)三组间针刺前后Hmax/Mmax变化值比较   捻转补法组Hmax/Mmax变化值明显大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Hmax/Mmax变化值(p<0.05),而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之间Hmax/Mmax变化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2)针刺后升高的Hmax/Mmax三组间比较:捻转补法组Hmax/Mmax值显著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Hmax/Mmax值(p<0.05),而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之间Hmax/Mmax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3)针刺后降低的Hmax/Mmax值三组间比较:三组间Hmax/Mmax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1)一定刺激参数的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针刺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均可产生即刻效应,但是捻转补法的针刺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而平补平泻法与捻转泻法之间无效应差异。   (2)捻转补法针刺不仅效应持续时间长,而且即刻效应和长时程效应(后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提示不同的针刺手法具有不同的时间效应规律。   (3)捻转补泻手法是在针刺良性双向性调整的规律基础上起作用的,捻转补法与捻转泻法存在效应差异,但是并不能改变针刺的作用规律和效应变化趋势。   (4)头穴针刺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即刻效应中,肢体近端肌力改善优于远端肌力改善。
其他文献
中药材科技杂志1983年第5期刊载了《诱导牛膝产生多倍体的研究》的文章。我想就本文中的某些问题谈一下看法。多倍体育种是近代采用的育种手段,将二倍体植物育成多倍体植物,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二维(MPR、MIP)和三维(VRT、SSD)重建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5例临床上可疑的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同时在工作站上作MPR、
秋花生也叫花生倒种春,即是用当年春花生种子秋种的花生。秋花生在我区绝大多数作为翌年春种,这既是解决我区历年花生烂种缺苗和大量异地换种的有效措施,又是加速繁殖和提纯
目的: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韩国应用和发展亦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不同,使两国在针灸临床应用方面亦可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
目的:本课题研究加味防风通圣散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疼痛及血清中PGE2影响的临床研究。客观的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
1972,我们开始小麦精播高产研究,1976年首先在滕县获得小面积亩产1276斤的高产纪录。以后经连续多年、多点试验,继续在很多点获得小面积亩产1000—1200多斤。1979年正式定名
稗属(Echinochloa)杂草适应性强,从北纬50°至南纬40°均有分布,成为严重危害多种作物的世界性杂草。为此,早期有许多分类学家从形态、解剖和生态等方面阐述稗属的种类和分
水稻属自花授粉作物,是开花授粉的。因此,不仅有一定的异交率,而且由于花器受空气污染比较敏感,所以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往往形成大量的空秕粒。一般栽培稻中极少有闭
我们选择武功、乾县、户县、咸阳及西安等五个县、市作为关中中部地区的代表,通过调查、访问,收集了近二十多年来夏玉米生产上的有关资料及气候资料,进行农业气候分析,供生
合理施肥是棉花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如果施肥过早过猛,往往引起棉株疯长迟熟,反之,施得过晚过少,又易导致脱肥早衰。因此,深入地研究棉花营养的早期诊断,及时预报棉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