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因其所具有的光电特性和化学性质被用于构建光学探针,提高了光学传感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被广泛用于医药、生化、环境及食品分析等领域。抗菌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具有免疫等作用。本文以抗菌类药物为研究对象,合成了不同性质的纳米材料,研究了纳米材料与抗菌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以纳米材料为探针测定抗菌类药物的新方法。本论文主要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纳米材料的定义,特性,分类,制备以及作为光学探针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做了简介;对抗菌类药物的种类,应用以及副作用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硫酸新霉素(NS)和盐酸小檗碱(BRH)的分析方法。第二章邻苯二甲酸氢钾(KHP)作稳定剂,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制备了纳米银粒子(KHP-AgNPs)。分别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粒径分析仪对KHP-AgNPs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当NS加入KHP-AgNPs溶液后,纳米粒子发生聚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吸收谱降低,而且从395 nm红移到600 nm,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紫色。据此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测定NS的目视比色法。方法的线性范围是1.0-20.0μg/L,检测限是0.35μg/L。本方法用于测定滴眼液,乳膏和尿液中的NS,回收率在90.4%-102%之间。第三章以KI为稳定剂,化学还原法合成了纳米银粒子(KI-AgNPs)。详细研究了BRH与KI-AgNPs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实验发现,带正电荷的BRH通过静电作用被吸附在KI-AgNPs表面,引起纳米粒子聚集,导致SPR吸收谱从396 nm红移至700 nm,溶液的颜色也由黄色变为蓝色。基于此,构建了以KI-AgNPs为探针肉眼可辨的检测BRH的比色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在20.0-400μg/L之间,检测限为8.83μg/L。本方法用于药物和尿液中BRH的检测,回收率在95.2%-104%之间。第四章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SiO2NPs)与BRH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带正电荷的BRH通过静电作用而吸附在带负电荷的SiO2NPs表面,改变了BRH的微环境,导致BRH的荧光显著增强。基于这一原理,建立了一种绿色、快速、灵敏的检测BRH的荧光光谱法。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50.0μg/L,检测限为0.73μg/L,用于实际药物中BRH的测定,回收率在97.1%-10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