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自然界拥有最高生物多样性、禀赋最大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并享有“天然蓄水库”及“地球之肾”的美称。随着全球性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日益加重,湿地恢复和保护越来越成为生态发展关注的热点。退耕还湿是符合我国尤其是以开垦等人类活动为背景恢复湿地面积、强化湿地功能的最直接最根本方法。同时,退耕还湿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是人们对美好环境向往的时代需求,是实现湿地恢复、保护、发展的紧迫诉求。本文依据国内外背景,对湿地退化现状、湿地恢复现状及湿地保护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国内外湿地面积减少与功能退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果。对比我国和黑龙江湿地变化情况,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湿地类型上,组成我国和黑龙江湿地类型的构成基本保持不变,但各组成比例变化较为明显。二者均表现为以沼泽湿地、湖泊湿地的大幅度下降和人工湿地增加为主;湿地规模上,近乎同时段,自然湿地下降的速率减慢,但面积减少幅度大,以黑龙江湿地变耕地为主导形式的面积减少较为突出;湿地功能上,综合影响因素带动下,均呈现功能退化严重。基于此,在二者湿地变化对比研究的前提下,突出黑龙江湿地具有研究优势,并引出具体研究对象黑龙江三江湿地动态变化情况。分别从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等优越条件、土地利用类型与湿地动态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进而分析了该地区湿地发生变化的自然扰动因素和人为扰动因素。结果是:开垦耕作是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退耕还湿政策为前提,分别从两方面探究该政策下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效果。研究发现,以AHP-Fuzzy综合评判法对20个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因子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对三江平原湿地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效益最大隶属度分别是3、4、3,综合效益最大隶属度为3,处于潜力发展期,表明退耕还湿的实施有成效,且符合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带动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博弈论中博弈方的理性程度为背景,以信息的完备性为分断点,基于退耕还湿政策的有效性趋势,分别从委托-代理与讨价还价两种模型对退耕还湿主体的策略选择进行讨论,并从无限重复博弈分析中归纳合作的可能性。得出:无论从何种机制探讨,农户和政府的合作是必然的和有效的;在一定机制下约束下,农户和政府最终会达成合作,实现共赢。综上,退耕还湿政策是湿地面积增加、功能恢复的有力之措,两种方法的结果为退耕还湿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依据以上现状和结果,本文总结了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工程的必要性及综合评价体系与主体行为博弈方法的优缺点,并就三江平原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可行建议,希望为该地区的湿地恢复和发展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