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尽管PCI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PCI术后的血管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通过全身给药、冠脉内给药及血管壁局部导入等各种途径,观察不同药物和一些生物制剂对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效果都不十分理想。采用切割球囊扩张、定向旋切、血管内放射疗法及药物涂层支架等特殊疗法,再狭窄率仍为8~9%左右。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冠心病的预防和再狭窄的治疗仍将是介入心脏病学的热点问题。无论是探讨其发病机理,还是开发新的治疗方法,都需要理想的动物模型做为研究平台。某些基础性的研究只能在动物模型身上才能施行。以往的实验多数是在小动物和非冠状动脉等部位进行的,其结果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选择生理特点与人类接近的动物,开发一种病理机制与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发病过程高度类似的动物模型,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发病机制不明也是影响再狭窄的防治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之一。再狭窄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改变有关。近年来,有关Rho激酶与血管再狭窄关系的研究进展尤其引人注意。已有国外学者试图从Rho激酶的途径寻找防治再狭窄的方法,初步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对Rho激酶的研究可能进一步揭示再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针对Rho激酶的干预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新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本研究通过IL-1β诱导构建小型猪冠状动脉狭窄模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血管内膜增殖过程中Rho激酶、p27、MCP-1、P-选择素和VCAM-Ⅰ表达的变化,同时探讨雷帕霉素干预治疗对Rho激酶表达和炎症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