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加入WTO以来的三年过渡期,呈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六,2002年居世界第五。2003年,排名居世界第四,当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37%,仅新增加的进口额就超过上一年进出口增加额的总和,给其他国家带来了11.7%的出口增量。到了2004年,中国外贸继续以近36%的速度增长,11月底,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地突破10000亿美元,年末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1547.4亿美元,到2004年底,贸易大国重新排序,中国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外贸总量来看,中国是外贸大国,但从质量来看,还不是贸易强国。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外贸总额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的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过去对绿色环保要求重视不够,因此在近年来的国际贸易中多次受到绿色壁垒的打击。由于绿色壁垒的不断扩展,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机械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30年的对外贸易增长,主要还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消耗上,外贸进出口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日趋严重。高污染、高消耗、产能过剩的外贸企业依然存在。中国外贸在进出口市场中,产品结构仍然处于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这些问题反映出,对外贸易不单要追求总量的增加,也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机的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结合起来,走外贸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增长一直很快,特别是2001年中国入世以后,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290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874亿元,增长了205%。但是在进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从出口结构看,商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在最近几年甚嚣尘上,一旦他们提高环境标准,将会直接影响安徽省的出口情况。2009年,安徽外贸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下降25.5%和21.6%,在自主创新方面、自主知识品牌方面,安徽外贸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说,安徽外贸的发展,同样存在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等问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依然存在,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越发凸显。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因此,要利用当前外贸回升的有利时机,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协调好外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真正使中国外贸和安徽外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证分析,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安徽外贸,通过对安徽省1999-2008十年的贸易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首次全面系统的将可持续发展观念用于安徽外贸的研究,发现安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等一般化水平,本文认为,安徽外贸发展需要逐渐改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与创新能力,以此带动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