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下中小学红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来源 :陕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ing_634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位一体”下中小学红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理念,是体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契机。同时两届红色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和当前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为红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遵义是一个充满着革命气息的红色文化之城,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可以优化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红色体育是传统体育课程的补充,他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创学校体育课程创新点,彰显学校传承与创新体育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让学生们铭记历史,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红色革命精神,使得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革命精神熏陶,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征程;红色体育的推广可以促进红色之城研学课程的开展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终生的体育观。本文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教育新闻网、红运会官方网站、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遵义市图书馆、遵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遵义市红花岗区登山协会、遵义会址纪念馆、遵义市博物馆、红色文化相关公众号等相关的渠道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参考依据,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遵义市中小学和地方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遵义市8所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和遵义市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反映遵义市中小学红色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现状,看看是否满足开展红色体育课程的条件,主要从红色文化传播途经、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教师和学生对红色体育的了解程度、红色体育能否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等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遵义市中小学校开展红色体育课程遇到的困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四位一体”新思想下,红色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带来的机遇,不仅仅推动了体育课程内容缺乏的需要,同时也丰富了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新时期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发展学生德育是学生的第一堂课程。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气机。研究发现红色体育课程运用了模拟抗战环境而设计的情景化教学,在情景化教学中,使学生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参与度高,同时还能在运动中增强学生体质,最为主要的是在游戏化的情景教学当中培养了学生与同学合作的意识,磨炼了学生意志,为学生健全人格打下了基础,因此备受学生的喜爱,红色体育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为体育课程开发注入了新动力,是学校和各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共同探讨总结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检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各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宣传的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外联动,促进合作与交流;吸收第一届第二届红运会举办的经验;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红色体育课程;借力互联网平台;构建科学化的红色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学校需要充分地运用各方资源,汇聚八方力量共同推进红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红色体育的意义与作用,培育青少年成为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祖国接班人。
其他文献
论广东市场与海外大市场全面对接于成志观察和分析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史,发现其中有一条“经济成长链”的规律:一个低级的经济系统升格到高级化的系统,其中必须有一个重
目的:通过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质量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提高医院岗前培训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优化岗前培训提供科学、可靠依据。方法:通过对2016年入职并参加岗前培训的新员工
碳通量作为碳循环的重要指示器,是衡量碳循环在某一时间段内的重要依据,而河流碳通量不仅是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各个碳库之间的重要载体,且其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对流域地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相当敏感。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原寒冷地区的河流碳循环对全球碳循环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高原环境水电开发如何影响流域碳循环过程,对区域环境造成怎样的改变,针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十分有限,
家庭资产是国民财富的重要体现,其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家庭作为经济中的微观单位,其资产配置情况愈发受到学者的关注。微观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劣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思考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理应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北京经验”。现阶段,北京已经建设成为了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摆脱过去聚集资源求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更集约、更有内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什么?高质量发展应该怎么评判?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