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写作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途径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并没有开设写作课程。老师布置一个题目给学生,然后学生在课后一个人独自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作业,这是太普通的一件事了。结果,学生写了很多的作文但在写作方面并无多大进步,老师也因此抱怨学生写作差。简单说来,学生使用的是传统的结果写作法进行写作,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写作的最后结果,而不是写作的过程。这种传统的写作法把写作过程看成是“提纲—写作—校对”的线性活动。这种方法以老师为中心,强调最后的写作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交流,在写作时学生是被动的,而且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20世纪70年代,过程写作法产生了。尽管外语学者们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把过程写作法介绍入中国,但其运用却没有真正地实施起来(韩金龙,2001)。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往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诸如“安排、草稿、修改”等活动不断重复、交错。这种写作法有助于学生在过程写作中学会写作。根据过程写作法,一些教科书对写作练习的设计进行了很大的改动,要求老师在完成一个单元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过程写作,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过程写作法并未能得到实施,其原因有二:第一,因为老师对过程写作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他们不能按照过程写作法的要求来指导学生进行过程写作;第二,因为每周课时有限,所以大家认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实施过程写作法是很困难的。由此而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学生写了很多次作文但进步甚微,老师也抱怨学生写作水平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写作时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结果写作法。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作者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通过在两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一个是采用过程写作法的实验班,另一个是沿用结果写作法的控制班,作者发现实验班比控制班在写作方面进步更大。这表明过程写作法优于结果写作法,并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好途径。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说明本研究的必要性,写作的重要性,中国目前的写作教学的现状和研究的可行性。 第二章论述了两种写作方法,即结果写作法和过程写作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区别。过程写作法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好的途径。 第三章是本研究的调查和实验及其结果,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在这章里,作者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研究对象、过程。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过程写作法优于结果写作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途径。 第四章是根据实际的操作和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作者列举了一些在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第五章结论部分。本章对前面的研究作了总结,列举了本研究的局限以及过程写作法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写作研究的前景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现场总线技术的优点主要是网络化设备管理、分散的功能、更宽的诊断范围和节约成本。通过对现场总线的技术经济分析,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决定在华能玉环电厂辅助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级“一把手”和领导机关,担负着示范带动和管理监督的重要职责。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二语教与学中的重点。完整的阅读理解除了要求读者具备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把握文本的能力以外,还要具备必要的语言知识。已有研究证明,阅读理解实际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加,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保障自己的正当权利,满足教育的需要,人们对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也投入了更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TBLT)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
空间注意转移存在着内源性驱动和外源性驱动的区别。本试验的三个研究考察了注意沿水平子午线和垂直子午线转移时是否会受到引发注意的不同线索类型(外周线索还是中央线索)的
设置汽轮机快关阀门是为了通过关闭中压调节阀,减小汽轮机的进汽,使汽轮机产生的原动功率与减小了的电功率相适应,以维持电网稳定.在发出快关控制信号后,中压调节阀能在大约0
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系统对双漏斗型钢煤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煤斗的支座反力,为煤斗支撑框架梁的结构设计提供了荷载数据,通过模型修改和反复试算确定了煤斗合理的结构设计方
以前的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复合型视觉刺激的整体知觉受局部元素的组织方式调制。本实验旨在考察在对复合刺激的整体加工中,两种不同的知觉组织形式,即相邻性(Proximity,实验一
“重技轻理”、“技术至上”的传统美术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对美术教育的要求。盲目向培养画家和设计家的专业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