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的表面附着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海洋生物污损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关于防治海洋生物污损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藤壶是破坏性较为严重的一种海洋污损生物,因此对藤壶的防除机理研究,是当前较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研究以藤壶的表面吸附机制为研究主题,系统表征了藤壶底壳的微观结构及其对表面附着的影响,发现藤壶底壳多级形貌及有机组份共同参与调控,实现藤壶强有力的附着。藤壶底盘采取独特的圆盘锯状几何形状,密集穿孔径向微通道,同时,底壳由共生的方解石微晶构成,具有很高的原子无序性,相关的结构可能在藤壶受到外界冲击时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并使底壳具有更强的抗断裂性。钙质底壳是由蛋白质和多糖共同参与调控,高度酸性的蛋白质可以协同多糖作为晶体成核剂、晶体形式的改性剂或空间定界剂。此外,钙质底壳水溶性有机基质可能起到控制方解石微晶的形状和尺寸,并诱导它们共生的作用。藤壶胶中90%以上的成份是蛋白质,藤壶的黏附主要由蛋白质介导实现。本文进一步利用异源表达技术制备了藤壶的两种蛋白,探讨了它们的相关生理功能及其在SiO2表面的相互作用。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红巨藤壶(Megabalanus rosa)中分子量约为19 kDa的同源蛋白在表面附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的等电点有着显著的差别,分别为10.3和5.8。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BL21对这一对同源蛋白(分别命名为Bacp-19 k和Mrcp-19 k)进行了重组表达,接着采用镍亲和色谱等方法对蛋白进行了纯化,并运用SDS-PAGE、Western-blot及圆二色谱仪(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y,CD)对其进行初步表征。随后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椭圆偏振光谱仪(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SE)分别探究了Bacp-19 k和Mrcp-19 k与SiO2模型表面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在pH=7.4的缓冲溶液中,这一对同源蛋白表面的表面吸附形貌类似,但吸附动力学有较大差异。此外,对两种蛋白不同浓度梯度的饱和吸附量进行拟合,得出的吸附等温线曲线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本实验验证了之前的猜想,等电点的不同可能造成这两对同源蛋白在溶液中的性质有差异,吸附也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宫颈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以及其与肿瘤浸润性的关系,以探讨其与肿瘤转移及作为肿瘤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在进入发展新时期,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物业服务必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及物业管理行业转型
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碳原子连接成二维六元苯环结构的周期蜂窝状材料,三维结构的石墨烯不仅具有超高孔隙度,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物质中密度最小的固体,密度最小仅为0.16mg
“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方法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分离以及个人信仰多元化、多
目的评价低温乙醇及压滤生产工艺对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中凝血因子Ⅺ(FⅪ)的去除效果。方法取9批次低温乙醇工艺不同阶段分离的血浆蛋白及3批
"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出自《吕氏春秋》中的古乐篇,是讲述黄帝命乐官伶伦取竹后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的上古乐史。然而,就伶伦作律这件事,在音乐史学界均莫衷一是,歧义纷纭。
复杂地层寒区隧道填充材料需兼具防寒保温、抗震和优化支护等性能,为解决常规泡沫混凝土在复杂地层寒区隧道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旨在以严寒地区为视角,研究掺加了多种外加剂的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首先为了研究寒冷地区低温环境对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影响,在不同配合比下研究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文中采用25次冻融循环的试验,通过添加不同长度的纤维和减水剂等外加剂,制备出一种高强度防寒保温泡沫混凝土,通过交叉对比试
利用"我国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并运用定序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
在LiCl-KCl共晶熔盐体系中,采用铜、铝电极研究了电解提取镧系元素的可行性并对提取过程中镧离子浓度进行在线检测。具体如下:(1)利用循环伏安和方波伏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 La
<正>一、前言歷史上的忠臣、良將、英雄、烈女、孝子、貞婦,這些人物事蹟,既為史官採錄編入史書,加以記述;也受到文士青睞,發為詩篇,加以歌詠;同時也傳誦在廣大民眾的口耳之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