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献研究综述了中医对近视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现代医学对近视的定义、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山莨菪碱滴眼液防治近视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二、临床研究(一)目的:研究少儿轻中度近视眼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屈光度及其相关因素,及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眼视力及眼局部影响。(二)方法:采用用药前后自身对照,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均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轻中度近视眼患者,共44例82只眼,年龄8-18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记录散瞳后的静态屈光度和矫正视力。复光时予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记录用药前及用药1小时后眼轴、眼压、前房深度、瞳孔大小变化及舒适度。然后予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2次/日,1滴/次,用药后1月门诊随访,记录视力。用Excel系统及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三)结果:1、共观察44例82只眼,辨证分型:心阳不足型33例,脾气虚弱型11例。心阳不足的近视患者以屈光度3D以下为主,脾气虚弱型的近视患者以屈光度3D以上为主。其中医证型与眼轴长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44例患者中,屈光参差小于等于1D共39例,屈光参差在1-2D共4例,屈光参差大于2D仅1例,最大屈光参差为2.63D。屈光度、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之间无明显关联性(p>0.05)。而随着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呈递增趋势。3、滴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1个月后,82只眼中有18眼提高1行,4眼提高2行,59眼稳定在原有水平,有1例视力下降2行以上,用药后视力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1.7%的患者瞳孔直径小于5.0mm,18.3%的患者瞳孔直径大于5.0mm,最大瞳孔直径6.5mm。用药前后眼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前房深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与用药后眼压、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结论:1、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眼患者,辨证分型以心阳不足和脾气虚弱为主,其中轻度近视以心阳不足型为主,而中度近视以脾气虚弱型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无明显性别及年龄差异。2、对于单纯性近视眼,随着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呈递增趋势,眼轴延长是单纯性近视眼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屈光参差一般小于1D。眼轴长度、屈光度与前房深度之间无明显关联性。3、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于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有良好的控制和治疗作用,并且无升高眼压作用,无近距离阅读障碍,可作为防治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眼的首选药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