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碾压混凝土坝地震灾变的物理模型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ffinr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能源的日益需求,人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清洁能源成了多数国家的追求。为了改变国家的能源结构,“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作为战略目标被提上日程,几十年间,按照国家的发展规划,在水源充沛的西南地区,一些超过百米甚至达到300米的世界级高混凝土大坝即将开工建设。这些大坝的坝址多数处于地震区,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有较高的设计地震加速度。不凑巧的是人们对强烈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高坝的动力反应、破坏过程、破坏位置和可能的破坏形式等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缺乏实测混凝土大坝地震破坏和损伤资料的情况下,结构动力模型试验成为了最直观的一种研究方法,模型能否很好的满足相似要求,试验的破坏形态及试验结果能否很好反映原型结构,试验所得的结果能否很好的推广到真实大坝的设计和施工当中,其中模型材料的选取、模型制作、试验的测试设备等都直接关系着模型试验的成败。本文以研究混凝土拱坝的地震破坏形态、破坏机理为目的,从研究仿真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入手,且根据仿真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合理的仿真材料,对高混凝土大坝的抗震模型进行试验研究。主要做的工作如下:(1)本文对仿真混凝土进行了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拉、压试验,测定了仿真混凝土的动态弹性模量以及断裂韧度,一些新的试验手段和方法被应用在试验中,有效的改善了以前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验系统地研究了龄期对仿真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变化规律。(2)利用所得到的仿真材料的力学性能,以沙牌拱坝为原型制作混凝土拱坝模型,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对模型从损伤到破坏的过程进行了试验操作,研究了模型混凝土坝的动态特征、破坏形态,分析得出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坝体的抗震薄弱部位以及可能影响因素,为混凝土拱坝进行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种间杂交在植物基因组进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育种方法。McClintock(1984)曾预言,物种间的远缘杂交对基因组来说是一种冲击,随之而来的基因组中一些转座元件会被激活,从而对这一冲击发生应答并会引起基因组的重建。然而目前为止,能直接反映种间杂交与转座子激活和甲基化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少。mPing是近些年来在水稻基因组中被分离出来的一种活跃的MITE类转座
随着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重心向西南高山峡谷地区转移,一批具有超载能力强、体积小、抗震性能好、坝体混凝土工程较省等特点的高拱坝正在或即将建设,而某些高拱坝如溪洛渡大坝已
学位
对于位于干、支流交汇处支流上的水闸,不仅受到支流洪水的直接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干流洪水顶托作用。在实际的水闸设计中,往往只是选取部分洪水组合进行防洪设计水位的计算,没有全
干旱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严重且造成损失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干旱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尤其是极端干旱事件。海河流域属于暖温带半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滨海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填海所形成的半岛、离岸岛也随之逐年增多。作为保护填海所形成的陆域的主要水工建筑物——护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