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世界女性的所有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一。尽管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是全世界的两倍多,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目前,乳腺癌在中国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也位居第一,在全部女性恶性肿瘤导致的死因中,乳腺癌处于第六位。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主要的不良生物学特征。许多癌症患者的死因也正是此。但目前对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具体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因此,进一步明确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恶性肿瘤从形成到扩散、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多水平、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癌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探寻新的基因或重新认识原有基因的新功能,可以为深入了解恶性肿瘤的形成、侵袭和转移的具体过程;寻找最为有效的治疗靶点等提供有效帮助。转化生长因子-β可以诱导LIMK2作为连接体蛋白,使其具有促进形态发生,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分化和炎症作用。在人类许多恶性肿瘤组织中都检测到LIMK的过表达。目前,乳腺癌组织中LIMK2的表达情况、LIMK2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仍无统一意见。而且,对LIMK2的调控机制知之甚少。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试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的方法,检测了我科212例乳腺肿瘤组织标本中LIMK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LIMK2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的预后是否有关联。采用q PCR和western blot、过表达和干扰等技术初步探讨LIMK2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分子机制。通过上述实验试图初步阐述在乳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LIMK2所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初步揭示LIMK2在乳腺癌中的侵袭性行为提供实验数据据,探讨LIMK2是否能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新的分子靶点。实验方法和主要结果1.乳腺恶性肿瘤标本中LIMK2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联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的方法,检测了我科212例乳腺肿瘤组织标本中LIMK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LIMK2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的预后是否有关联。结果:LIMK2主要表达于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质,很少见于细胞核中。LIMK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的病理类型和TNM分期无关(P>0.05)。但是,LIMK2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LIMK2较低表达LIMK2者其生存率显著降低。另外,肿瘤大小(HR:5.27;95%CI:1.61-17.20;P=0.01),TNM分期(HR:1.84;95%CI:1.01-3.33;P=0.04)和LIMK2高表达(HR:2.83;95%CI:1.63-4.93;P=0.00)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LIMK2可能起重要作用。LIMK2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之一。2.LIMK2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利用基因敲低和过表达、q 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LIMK2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探寻相关作用机制。结果:1.MCF-7、SUM159、MDA-MB-231细胞中均表达LIMK2,其中以SUM159细胞表达最高,MDA-MB-231细胞次之,MCF-7细胞表达最低;2.LIMK2在乳腺癌中是促癌基因,在敲低LIMK2后,乳腺癌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减弱,而过表达后,乳腺癌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增强;3.LIMK2可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失活下游分子cofilin。结论1、LIMK2可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关。LIMK2可能是乳腺癌形成、发展中的癌基因。依据有:(1)LIMK2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LIMK2较低表达LIMK2者其生存率显著降低。LIMK2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之一。(2)在侵袭力较强的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SUM159细胞中,LIMK2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在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乳腺癌MCF-7细胞中,LIMK2的表达水平较低。(3)敲低LIMK2后可减少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潜能。而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LIMK2基因可提高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2、LIMK2可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失活下游分子cof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