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但其大规模应用在制氢、储氢和氢应用上仍面临技术、安全、经济等一系列挑战。基于液相条件下的硼氢化物可控制氢是集“制/储/运氢”于一体的实时供氢技术,有望成为储氢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口。但基于液相条件下的化学储氢体系面临成本高昂,放氢反应不可逆且速率有待调控等问题,是硼氢化物系统规模应用亟需解决的难点,其中硼氢化锂(LiBH4)相对成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但其大规模应用在制氢、储氢和氢应用上仍面临技术、安全、经济等一系列挑战。基于液相条件下的硼氢化物可控制氢是集“制/储/运氢”于一体的实时供氢技术,有望成为储氢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口。但基于液相条件下的化学储氢体系面临成本高昂,放氢反应不可逆且速率有待调控等问题,是硼氢化物系统规模应用亟需解决的难点,其中硼氢化锂(LiBH4)相对成本更高。本文以LiBH4可控制氢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LiBH4水解/醇解制氢动力学调控和基于结晶水合物的再生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LiBH4化学储氢体系普遍存在产氢速率低、反应可控性差等缺点,本文率先使用廉价过渡族金属氯化物(Co Cl2、Ni Cl2等)催化LiBH4水解制氢,系统研究了氯化物溶液浓度、种类及剂量比对LiBH4放氢性能的影响。为打破水解体系对催化剂的高度依赖性及其无法在严寒地带或低温条件下(<0°C)应用的局限性,采用甲醇、乙二醇等低分子醇及醇-水混合溶液与LiBH4反应,探索了醇解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反应机理并初步验证了最终副产物再生LiBH4的可行性。还通过引入NH3形成LiBH4·NH3来调控放氢动力学和体系有效储氢密度。所构建的LiBH4·NH3/(Co Cl2+H2O)固液反应体系的储氢容量达7.1 wt.%,H2转化率高达97%。然后,采用LiBH4水解副产物/醇解最终产物LiBO2·2H2O为原料,与Mg基还原剂(Mg,Mg-Al,Ca Mg2,Mg H2等)在常温Ar气氛下高能球磨,实现了基于结晶水合物为绿色氢源的LiBH4再生,LiBH4产率最高可达77%,高于商业水平的75%。提纯的LiBH4比商用产品具有更佳的水解制氢性能,同时通过催化水解对副产物的生成进行了有效调控。经热力学计算,基于本文所构思的LiBH4水解和再生制/储氢一体化循环的能量效益约为38%。基于结晶水合物的LiBH4再生方法不仅省略了LiBO2·2H2O的高能耗脱水过程,而且摆脱了现有合成方法对昂贵氢化物(Li H、Na BH4等)、高毒易燃B2H6或高温高压H2等的高度依赖,极大地降低了LiBH4的合成成本。本文还通过半原位XRD、FTIR、NMR、MS及氢同位素示踪法分析了LiBH4再生的反应机理,阐明了Mg基还原剂先将结晶水中的H+还原为H~0(H2),随后H2在Mg表面吸附、解离并被进一步还原为H-(Mg H2),原位生成的H-逐步取代[B(OH)4]-中的(OH)-,最终形成LiBH4。最后,将CO2引入LiBH4水解与再生循环中,开辟了一种基于结晶水合物的LiBH4制/储氢闭环一体化新方法。深入分析了CO2及碳酸/碳酸氢盐对LiBH4水解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并使用CO2促进LiBH4水解反应所形成的副产物(Li2B4O7·5H2O和Li2CO3)为原料,与含Mg还原剂(Mg/Mg H2)在常温Ar气氛下进行球磨反应完成了LiBH4的一步再生。即,在实现LiBH4循环利用的同时,也实现了CO2的捕捉(Li2CO3)以及碳酸盐到碳氢化合物的还原转变(甲烷化)。基于Mg-Li2CO3-Li2B4O7·5H2O再生体系中的氢源少于合成当量LiBH4和CH4,使用H2/Mg H2平衡球磨体系中Li:B:H比例,LiBH4再生产率可提升至68%。进一步优化反应原料,采用Li OH·H2O取代上述体系中的Li2CO3来调控再生体系Li、B、H的比例,进而提高Li2B4O7·5H2O中Li和B的原子利用率,与Mg/Mg-Al等还原剂在室温Ar气氛下反应球磨可将Li2B4O7·5H2O和Li OH·H2O中的绿色氢源(H+)转变为H-并存储在LiBH4中,实现无外加氢化物和氢气作为氢源的LiBH4再生。通过半原位XRD、FTIR、NMR和MS等分析了LiBH4的再生机理,阐明其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两步,即在Mg基还原剂的作用下Li2B4O7·5H2O先转变为LiBO2·2H2O中间物,随后LiBO2·2H2O与原位形成的Mg H2进一步反应生成LiBH4。
其他文献
增强一直是橡胶科学与工程中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与炭黑、白炭黑等纳米填料复合是工业中最常用的手段,填料的引入可以大幅提高橡胶的综合力学性能。此外,人们也开发了许多非填充增强方法,如牺牲键增强等。然而,无论是填料的复合还是牺牲键的引入都不可避免地会牺牲橡胶独特的高弹性,导致橡胶的动态性能发生劣化。因此,面向高强度、低滞后橡胶材料的重大需求,本文围绕橡胶中增强与滞后的固有矛盾,通过改善填料和橡胶的界面粘合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在固体照明及显示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从而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传统荧光材料制备的OLEDs由于只能利用25%的单线态激子发光,限制了器件的实际应用与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OLEDs的发光性能,仍需要开发新的材料体系和器件结构,并对器件发光过程中激子的动力学和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OLEDs的材料与器件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全面提高器件性能。目
稠环芳香性半导体作为具有强相互作用的材料,分子间通过π-π堆积的方式构建有效的导电沟道,能用于制备具有高迁移率的器件。然而,也由于分子间强的π-π相互作用,该类材料难以溶剂化,从而导致溶解困难。这种强聚集、难加工的特性极大地限制了材料的应用。例如,掺杂聚乙炔具有高达10~5 S cm-1的电导率,但其不溶、不熔的特性使其难以加工。本论文第一章,从有机固体材料的发展出发,主要介绍了基于电子自旋的有机
可再生能源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困境的理想选择。在众多备选方案中,有机太阳电池(Organic solar cell,OSC)凭借轻质、柔性、可溶液加工等优势,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量关注。近年来,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迅猛发展,OSC的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已突破18%。因此,开发与之匹配的新型高性能、低成本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正>坚持以项目化定制的思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和服务青年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接社会力量承接定制项目,探索形成"政府出资授权、专业机构承接、共青团协调管理、专职社工具体负责"的模式,努力形成更多"青"字号品牌。为推进全市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团潜江市委从建设专业队伍、制定考察方式、优化品牌项目、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方面着手,按照"亲爱精
光电探测器件在成像、光通讯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当前商用的光电探测器件大多基于无机半导体,其虽具有迁移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同时也受限于复杂的制备工艺与高昂的成本。新型可溶液加工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与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为制备高性能且低成本的光电探测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钙钛矿与有机半导体的光电探测器件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但在提高探测率与响应度,调控响应窗口等方面仍有待
钕铁硼磁体是重要的稀土永磁材料,其制备工艺主要包括烧结、粘结和热加工。热加工磁体通过热变形产生各向异性,具有磁性能高、耐蚀性强、温度稳定性高、稀土含量低以及工艺路线简单等优点。但由于制备工艺不成熟,微观组织与其磁性能机制建立不完善,目前生产和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热压、热变形以及反挤压等热加工技术制备了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钕铁硼磁体,研究了原始磁粉状态、工艺参数和合金成分对磁体组织、磁性能
GaN基紫外探测器具有量子效率高、抗辐射能力强、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功耗低、不受可见光干扰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在民用和国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环境监测、生物医疗、天文学研究、导弹预警/跟踪、高保密性紫外通信等领域。GaN一维纳米柱阵列基紫外探测器能够利用一维纳米结构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如极大的比表面积可增加对光的吸收;增加的表面态数目可有效延长光生载流子寿命;缩小的纳米尺寸可增加局限载流子的有效
源于最低三线态激发态的室温磷光(RTP)及其光物理过程在光子上转换、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光动力治疗和生物成像等光电子学和生物科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早在1998年含稀有金属铱和铂的配合物磷光材料的开发,加速了OLED的发展,实现了器件中100%的电光转换效率,显示了磷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的巨大潜力。与这些金属配合物的高效RTP不同,不含稀有金属的芳香族纯有机小分子材料很难表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经过科研医护人员的多年努力探索,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动脉粥样硬化由血管壁长期过度炎症所致,炎症反应在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促发作用。所以,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近年来备受关注。自噬是一种细胞高度的自我调控过程,在机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