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作为发病率稳居前列的癌种,根据基因组突变负荷高低可分为超突变和非超突变两类。文献报道发生超突变的患者比例可达15-17%,故此类患者的总人数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发生超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未发生超突变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及治疗方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在传统化疗中,发生超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获益有限,但其有较大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ZJU)中随访超过24个月的患者术后的结直肠癌标本进行二代测序,选出其中超突变的患者,将该部分患者作为训练集,运用R语言(3.6.0)及Python(3.4.0)进行加权运算,建立一个预测患者预后的模型,将超突变结直肠癌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最后,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匹配的人群作为独立的验证集,验证得到基因预测模型,并合并所有患者展示最终的结果。结果:研究最终入组45例来自本中心(ZJU)的患者及24例来自TCGA数据库的患者,建立一个包含四个基因(ACVR2A、APC、DOCK2和POLE)的用于预测超突变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模型。高危组患者的术后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危组(经年龄性别校正后的HR=9.85,95%CI:2.07-46.81,P=0.004)。亚组分析中发现该模型可预测 Ⅱ、Ⅲ 期结肠癌患者预后(HR=10.91,95%CI:1.36-87.50,P=0.005);在微卫星不稳定的患者中也表现出较好的预后预测能力(HR=12.57,95%CI:1.57-100.69,P=0.002)。结论:本研究建立一个能预测超突变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四基因模型,该模型可用于Ⅱ、Ⅲ期超突变结肠癌以及微卫星不稳定的超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但模型的有效性及其在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中的运用,有待在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