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Fs、HUVECs和LPCGF联合构建细胞微球促进牙周软组织增量的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牙周软组织的量不足可导致根面龋、牙齿敏感、种植失败等发生,现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高效、微创地促进牙周软组织的再生与重建是治疗的关键。组织工程学为解决此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以细胞微球作为组织工程结构的主体,具有供应种子细胞并且本身可作为支架结构的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组织工程结构移植成功的关键在于血管系统的重建,体外预血管化能够促进细胞微球在移植后血管的生成。为使构建的组织工程结构更好地发挥作用,引入新一代血小板浓缩物——液态浓缩生长因子(liquid phase 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LPCGF),LPCGF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新生和组织再生的作用,其液体形态能够很好地与细胞微球结构结合而方便应用。将LPCGF与共培养细胞联合应用时是否具有促进牙周软组织再生的作用尚无报道。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在二维培养条件下,LPCGF对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单独培养及HGFs+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构建LPCGF联合HGFs、HGFs+HUVECs细胞微球结构,通过体内实验探究所组成的结构是否具有促进牙周软组织增量、增进血管的生成的作用。方法:1.采用组织块法培养HGF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来源。培养HUVECs。2.制备LPCGF,通过肉眼观察、吉姆萨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LPCGF的大体形态及结构特征。在二维培养条件下,分析不同浓度LPCGF对HGFs单独培养、HGFs+HUVECs共培养的增殖影响,确定最佳浓度,并观察该浓度的LPCGF对各组细胞水平迁移、垂直迁移的影响。3.低粘附培养法将LPCGF与HGFs单独培养、HGFs+HUVECs共培养细胞构建细胞微球,通过光镜观察形态特征,活/死细胞染色分析细胞微球内部细胞的生存状态。将构建的细胞微球植入裸鼠皮下,术后28天进行HE染色观察细胞微球与周围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形成的胶原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的表达及新生血管情况。结果:1.HGFs原代生长情况良好,细胞呈长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HGFs细胞生长曲线为“S”形,符合细胞正常生长规律。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而不表达角蛋白。培养的HUVECs为不规则多边形,呈铺路石子样排列于皿底,生长状态良好。2.离心完成后的LPCGF肉眼观呈淡黄色的液体,具有流动性,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LPCGF会逐渐凝固成凝胶状。吉姆萨染色与扫描电镜显示:LPCGF中由密集的纤维蛋白相互交织,其中有血细胞散在分布。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5%LPCGF是促进HGFs及HGFs+HUVECs增殖的最佳浓度,在5%LPCGF的培养条件下,HGFs单独培养细胞增殖能力高于HUVECs+HGFs(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48 h时,5%LPCGF的单独培养组和共培养组的细胞水平迁移能力大于无LPCGF组(P<0.01=)。在无LPCGF的情况下,共培养组细胞水平迁移能力小于单独培养组,加入5%LPCGF后,共培养组细胞水平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5%LPCGF的HGFs单独培养组和HGFs+HUVECs共培养组的垂直迁移能力均高于无LPCGF组(P<0.05)。无论有无LPCGF,共培养组的垂直迁移能力均高于单独培养组(P<0.05)。3.低粘附培养法构建5%LPCGF复合HGFs单独培养细胞及HGFs+HUVECs共培养细胞微球,镜下观察到HGFs组、HGFs+5%LPCGF组以及HGFs+HUVECs组细胞微球边界清晰,HGFs+HUVECs+5%LPCGF组细胞微球体积较大,结构松散,周围有透明的凝胶状结构包裹细胞微球。对各组细胞微球进行活/死细胞染色及光密度分析,各组细胞微球在第7、14天时的球体内部同时存在活细胞与死细胞,且两种状态的细胞均匀分布在细胞微球结构中。5%LPCGF的共培养组的活细胞占比大于无LPCGF的共培养组(P<0.01)。在5%LPCGF条件下,共培养组细胞微球的活细胞占比大于单独培养组(P<0.05)。HE、Masson和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结果显示在各组中均能观察到多个细胞微球的结构,单个细胞微球相互聚集,形成更大的细胞微球聚集体,各组形成的胶原无明显差异,LPCGF能够促进HGFs单独培养组CD31表达(P<0.01)。结论:本课题的体外实验研究部分,HGFs、HGFs+HUVECs与LPCGF复合后表现出促进细胞增殖、迁移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在体内实验中LPCGF能够促进HGFs单独培养细胞微球CD31的表达,但各组细胞微球植入后未见其在胶原生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使用HGFs、HGFs+HUVECs与LPCGF构建促进软组织增量的组织工程结构需优化和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EC的发病率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且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在逐年下降,生存率降低的原因在于复发和转移患者对EC的传统治疗手段往往不敏感。EC中存在一类可自我更新、分化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其表达细胞表面抗原CD133,对放化疗更具有
目的:评价T型吻合术在胸腔镜下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162例胸腔镜辅助下三切口食管胃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型全机械吻合组(TSA组)82例,手分层吻合组(MLA组)8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吻合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及相关并发症(包括喉神经损伤、心肺并发症、吻合口反流、吻合口瘘及狭窄等)。结果:所有患者无中
目的:对比慢性子宫内膜炎病理学阴性和阳性病例的宫腔镜下表征及宫腔菌群的不同点,探索宫腔镜表征及宫腔菌群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寻找宫腔镜下表征及宫腔菌群特征在辅助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中的应用价值,为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宫腔镜探查的患者142例。自宫腔探查镜出水口收集宫腔灌洗液,将其中质量合格的129
目的:研究睡眠质量与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及影响,探讨睡眠质量对RH患者靶器官及代谢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且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4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H诊断标准分为RH患者105例及非难治性高血压(Non-resistant hypertension,NRH)患者320例,使用匹兹堡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其中约70%的患者呈雌激素受体阳性(ER+)。内分泌治疗是治疗ER+乳腺癌的主要手段,而他莫昔芬是治疗ER+乳腺癌患者的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尽管他莫昔芬治疗能提高ER+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但是仍有25%-30%的患者由于对他莫昔芬耐药而发生转移复发。所以探究ER+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克服他莫昔芬耐药这一难题。目前,大部分关于ER+乳腺癌他莫昔芬耐
目的:乳腺癌肝转移目前没有统一的临床指南来指导这些患者的管理决策。因此本综述和荟萃分析旨在探索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es,BCLM)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检索万方、维普、知网、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和MEDLINE数据库。对2000年1月至2019年4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75例(14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按首次接受治疗方案分组研究。接受康柏西普治疗22例44眼为康柏组;接受雷珠单抗治疗26例50眼为雷珠组。接受激光治疗27例52眼为激光组。分析三组早产儿临床因素,术后转归情况;统计康柏西普注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生长方式胃肿瘤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本课题组筛选出来的两种不同生长方式胃癌细胞系,进行了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寻找到一个关键差异基因,DDX5。本研究检测DDX5在胃肿瘤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相关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临床分期,来探究DDX5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趋势。同时,研究DDX5对胃癌细胞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机制,寻求胃癌基因治疗可能潜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的法治建设也越来越好,对于国内大部分企业来说,在当前的法治背景下都会加强合同管理,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仍存在大量缺陷。因此,本文将对企业进行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现阶段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对应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旨在提升企业的资金财产安全,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能够借此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
目的: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是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的常见并发症,是其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IMR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IMR的外科治疗策略是当前主要的治疗难点,目前争议围绕着中度IMR的最佳外科干预手段。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有关中度IMR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比较CABG组与CABG+MVS联合手术组早期及远期的治疗效果,以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二尖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