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族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满族的先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繁衍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以打猎捕鱼为生,跟中原的汉族相比,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落后而封闭的。正是这种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生活状态,塑造了满族独特而稳定的民族特质,并充分体现在满族的服饰文化上。即使后来服饰技术(工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是满族服饰文化的主要特质还是得到相对完整的保留,并且成为当代中华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满族先祖服饰主要原料是以兽皮为主的,服装样式则以袍服为主。这一阶段服饰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材料单一,加工技术简单,以满足实用功能为主;兽皮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服饰的审美意识初步萌芽。女真族成立金国以后,统治者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发展纺织技术,纺织品服饰供应日益充足,但依旧保留了袍服的主要服装形制。同时,统治者效法中原初步建立服饰制度,将服饰与人的身份等级联系起来,服装开始具有政治功能。满族建立清朝以后,服饰制度日趋完备,也更加繁复森严,“衣冠治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服饰的创新只能体现在装饰上面,结果,服装的装饰就变得越来越精致繁琐。在繁复的装饰背后,是日益精湛的工艺技术,比如满绣。民国以后,满族服饰逐渐衰落,女性的旗袍装则被保留下来,但是没有了清末时期繁重的装饰,被素色无装饰的旗袍替代。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为中心形式了“海派旗袍”的风潮。海派旗袍将传统旗袍的一片式剪裁与西方的剪裁技术融合在一起,塑造了旗袍的经典样式。20世纪40年代以后,旗袍文化在香港又得以繁荣,并借助香港的特殊政治地理环境走向世界。当今,源自于满族服饰的旗袍已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超越民族的界限,走向了世界。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满族服饰技术发展经历了原料单一,技术简单,追求实用的初级阶段;之后进入到原料逐渐丰富,技术多元发展,以服饰标识身份的发展阶段;清朝以后,服饰制度作为统治工具之一,既发挥了政治功能,同时也从客观层面起到了保留满族文化特征的作用。这一时期服饰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原料生产技术、纺织技术以及装饰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这一阶段可称为繁荣阶段;民国以后,随着服饰制度的废除,以及西方服饰技术的引进,满族服饰从整体上衰落了,但是一些典型的民族服饰(比如旗袍)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以新的形式将满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可以称为超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