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重要成分,是人类个体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化及文明建构的基础。它要求个体为了更富价值的远期目标而推迟和抑制即时享受的诱惑,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坚持,展示自制能力。它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目标的自我调节能力。Mischel等人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能够预测个体成年以后的发展,例如: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及个性品质。杨丽珠、王江洋通过纵向设计,在1999年运用实验室观察实验测定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表现,在5年后结合教师访谈与评定、同伴提名、儿童自评等多种测评方法对儿童在9岁时的学校适应情况做出评定,探讨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儿童9岁时学校适应的预期作用。研究发现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能对其9岁时的学校交往能力做出预期。然而,目前为止还没人研究过学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对其初中时的学校学习适应性的预期。因此,本研究延续了王江洋的追踪研究,以期探讨学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对其初中时的学校学习适应性的预期。自我延迟满足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如果这种差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那么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就能对儿童将来的发展做出预期,但是还没有对自我延迟满足相对稳定性的直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杨丽珠、王江洋研究的基础上,以王江洋追踪研究中的36名符合条件的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研究以实验法测量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运用自编《初中生学校学习适应性问卷》测量被试的学校学习适应性,从而试图检验4岁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在其13岁时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对其学校学习适应能力的预期。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编制了学校学习适应性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研究者科学分析和了解初中生学校学习适应性的测评工具。2.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学校学习适应性结构包括五个因素: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自主性、学习方法;五因素相关模型具有合理、有效性。3.4岁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在其13岁时具有相对稳定性。女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高于男生。4.4岁时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儿童在13时学校学习适应的各方面均显著好于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低的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中等的儿童情况处于两者之间,即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能正向预测学习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