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许多眼底疾病有关,常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1-2]。其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促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血管生长因子之间平衡被破坏[3]。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4-6]。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转移载体,可达到高效、定向的基因转染目的。本研究通过超声微泡介导PEDF基因转染CNV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观察PEDF的表达和对CNV的抑制情况,为临床防治CNV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实验用氩绿激光(波长514.5nm)围绕视乳头(距视乳头1~2PD)进行视网膜光凝,激光功率为0.8W,光斑直径50μm,曝光时间0.05s,建造实验性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在造模后第14天进行组织病理学和FFA观察,确定CNV的形成。造模成功后再进行以下两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是以分别超声微泡与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进行转染,比较两种载体的基因转染效率和对CNV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是通过不同途径将携带PEDF质粒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引入体内,比较三种注射方式的基因转染效率和对CNV的抑制作用。以上两部分实验均采用RT-PCR检测PEDF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PEDF蛋白表达情况,FFA观察CNV的抑制情况。结果:1、转染后7、14 d天,超声微泡介导PEDF质粒对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与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效率相似。转染后28 d超声微泡介导PEDF质粒对大鼠视网膜的转染效率高于脂质体介导转染效率。超声微泡与脂质体介导PEDF质粒转染对CNV有抑制作用。2、通过不同的注射给药方式将携带PEDF基因的超声微泡引入大鼠体内,在转染后7、14和28 d,检测到大鼠视网膜及脉络膜的PEDF基因转染效率相似,并且对CNV的发生发展有抑制作用。结论:1、采用一定波长、功率的氩绿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方法,可成功建立实验性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以超声微泡和脂质体为载体均能介导PEDF基因转染CNV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并且超声微泡长期转染效率高于脂质体。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载体,可达到高效的基因转染目的。3、通过股静脉注射、球周注射和玻璃体腔三种途径将携带PEDF基因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引入体内,三种注射方式均能介导PEDF基因转染大鼠视网膜并有较强表达。4、将PEDF基因转染CNV大鼠视网膜、脉络膜,能对CNV的发生发展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