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翻译中“韵味”的再创造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散文翻译中,“韵味”再创造的问题。在我国的文学发展中,“韵味”一直是一个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的审美标准。刘士聪将这一文学审美概念应用于散文翻译中,提出“散文翻译的至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韵味”。刘士聪提出的“韵味”说融合“神似”、“化境”二说,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以“味”为“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同时,“韵味”说也体现了对译文读者的关注,将作者、译者和读者统一到翻译活动中来,有利于整体考察散文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本文将“韵味”说与“等效”原则做一比较,证明无论是“韵味”说还是“等效”原则,所体现的翻译标准基本是一致的。这就说明当把汉语散文翻译成英文时,从英文读者的角度也是可以同等地去欣赏散文中的“韵味”。以上这些证明了将“韵味”作为散文翻译的标准是可行的。刘士聪提出散文中“韵味”的再创造包括三个要素:声响节奏、整体氛围和个性语言。从以上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刘士聪散文翻译的实例。从刘士聪的散文翻译中,可以看出“韵味”的再现是他一贯追求的目标,同时要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中的“韵味”,译者既要遵循美学原则,又要遵循翻译原则。因此,刘士聪提出将“韵味”说作为翻译美学的标准,既具有理论意义,也为翻译实践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丧葬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图像艺术,它以古拙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不少学者专门对它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但现有分类大多是以区域性的单一墓室壁画为基础进行的,它们只涵盖了部分的题材,这就影响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整体艺术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我们发现汉代墓室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题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是一位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女性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她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与技巧革新,对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做出了
毛泽东、邓演达在中国近代革命中是两位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们的革命理念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对中国农民的认识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二人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不但有
早在生前,伊迪丝·华顿就被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然而她被置身于经典作家之列却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事。尽管她一生所获殊荣无数,长期以来人们对她在美国文学
对外宣传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编译是适合对外宣传的媒介—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方法.该文分两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外宣传材料编译的理论和实践.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编译背后的跨
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是典型的论元结构构式。论元结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子并且构式本身具有意义。本文主要以Goldberg的致使-移动构式研究理论为基础,分别对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杰罗姆·戴维·塞林格顿时在校园中的名声大噪,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中间好评如潮,使之很快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然而这个
翻译活动与人类有着几乎同样悠长的历史,自从翻译这一活动产生以来,对这一活动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众所周知,对本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前提,而文本与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