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病毒感染中BBB破坏因素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zhou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该病毒是嗜神经性病毒,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炎症反应。乙脑病毒跨越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是该病毒引发脑炎的关键因素。目前研究表明,在乙脑病毒感染过程中血脑屏障受到破坏,通透性升高,但是病毒如何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何种因素导致血脑屏障改变,这些问题仍存在争议,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首次探索了乙脑病毒进入脑部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改变的先后关系。首先以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病毒作为动物感染模型,研究了发病小鼠不同组织中的病毒含量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且从感染后第1-6天,每天同步检测了脑组织中病毒拷贝数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之前,脑组织中已检测到乙脑病毒,说明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于血脑屏障改变之前。然后,建立Transwell-单层内皮细胞模型,在体外进行血脑屏障的初步模拟,并利用该模型研究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原因。我们用发病小鼠的脑上清和病毒分别处理Transwell-单层内皮细胞,并比较其通透性的改变,结果表明,单纯的病毒处理并未明显影响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而发病小鼠的脑上清无论是否经紫外灭活,均能引起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说明主要是发病小鼠脑上清中的炎性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导致其通透性发生改变。  综合以上结果显示:在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之前,乙脑病毒可进入脑部,然后在脑内进行大量的复制;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脑部所产生的炎性因子作用于血脑屏障,致使其通透性升高;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升高可能促进外周免疫细胞进入脑内,加重脑部炎症,甚至导致死亡。
其他文献
随着抗生素滥用、药物残留的日益严重,抗菌肽(AMPs)以其特有的属性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注意。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无过敏反应、不易产生耐药性、抗菌机理独特等特点,对细菌、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可造成大多数鲑科鱼类等冷水鱼的急性和高致死性疾病;发病鱼主要表现为燥乱狂游、肾脏及脾脏等造血器
将30日龄的崇仁麻鸡200羽随机分成五组:第Ⅰ组(对照组),喂基础日粮;第Ⅱ组喂基础日粮添加喹乙醇30mg/Kg;第Ⅲ组喂基础日粮添加喹乙醇60mg/Kg;第Ⅳ组喂基础日粮添加喹乙醇120m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中出现的生物案例了解较少,导致本该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究其原因,现阶段下的初中生大都是“00后”,从小都处于一个良好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初中生具有一半儿童、一半成人的特征.与此同时,初中作为学生成长发育变化的转折时期,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古语有言
词汇学习是高中英语的基础,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中英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较多,且方法单一、主次不分、巩固不及时等原因,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收效欠佳,在记忆时往往事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