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体公园景观评价研究——以南京市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公园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364963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资源,支撑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水体公园是以水立园,包含一定比重的滨水区域,担负完整职能的城市公园。量化上,公园总面积不小于10公顷,且成片面状水体占公园总面积50%以上。其景观化、生态化、人性化是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课题。  作为世界人居环境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园林十分注重水的环境和养育功能。有“上善若水”,“无水不成园”,“品园先看水境”之说[1]。《园冶》更提出了“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2]的量化指标。江水泄气,湖泊养人。拥有大面积湖泊水体,是城市之大幸也。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水体公园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选取南京市典型意义的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水体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行为心理和城市设计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查找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公园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借助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采集生态、人文、景观美学等各方面的有关数据。针对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复杂性特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蕴含目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的评价模型,并在文章的第五章导入相关研究数据,对三个水体公园进行景观因子权值、重要性判断及排序,得到了较为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  为提高成果的实践推广价值,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论文的第六章提出了水体公园景观优化路径、策略与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新时期城市水体公园的合理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德占时期的青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块飞地,该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城市中独树一帜,是当时德国建筑和规划思想直接的反映.该文回顾了德国1900年前后的社会背景、建筑
论文首先从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入手,提出"适应性"的概念;然后以旧建筑再利用这一特殊类型的设计为依托,从空间的体量划分、内外关系转换和限定要素对适应性的影响三个方
在城市居民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社会交往的要求等;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原有的"单位社区"将不复存在,城市居民以
小城镇的崛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介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和联系的纽带。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民族众多,传统
民居是建筑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作为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历经数百年的沧桑,至今仍然是北京旧城内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质朴,院落布局有序,它不仅是构成北
住区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住区交通体系作为构成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协调居民出行需求、形成良好交通环境、保障住区环境质
道教建筑随道教的形成而出现,并随宗教礼仪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逐步完备。中国的道教建筑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世俗建筑的形式,亦为世俗建筑提供和积累不少新颖设计、布局、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环境对高新区来讲,是保持高新区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必要的宏观背景。在高新区内,应使环境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以更好的适应高新区创新氛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
城中村问题是每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城市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广州这类城市化进程飞速而又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城中村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尤显严峻.作者结合广州市黄埔村历史
城市规划实施监控,与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一道,属于城市规划行政的基本工作内容.19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内地各城市均建立了城市规划实施监控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