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经典理论中的剥削概念包含着对无产阶级的不公平、不道德、不正义,是一个寓意深刻、立场鲜明的重要概念。剥削也成为了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讨论的热点问题。文章着重介绍了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关于剥削理论的重要观点。柯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公正地剥夺了无产阶级自身的自主权;资本主义的剥削在于其制度的强制,从根本上看是资源分配中的不公正;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在于其道德义务的正义。埃尔斯特认为:剥削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是至关重要的;剥削不是一个基本的道德概念;马克思的正义原则是有等级的:资本家的剥削是“双倍的非正义”;无产阶级的形式上的自由是人们意识形态上的迷幻剂;一个工人无论是被强制还是被迫出卖其劳动力,都可能受到剥削。赖特提出:中间阶级数量大并且构成复杂,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关键。封建剥削是一种由对劳动力资产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剥削。拥有高水平技术才能的雇员在剥削关系中也具有阶级地位的两面性。罗默建立了多个数理模型,用于模拟多种社会现象,还运用代数向量构建基本定理,通过对它们求解来理解各种状态下存在的剥削及剥削程度、阶级与劳动价值、交换与利润等相关的社会现象,并引入博弈论建立剥削定义。这种通过数学推演的答案来推广理解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全面显示了罗默一般剥削理论的构建特色。罗默正是使用财产权、撤出规则、撤出后果这三个概念来解读三种社会历史形态的剥削。他对“剥削”概念的广义解读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罗默理论的基础上引起的学术论争也丰富了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理解,而且论战中确实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剥削的探讨。借鉴博弈退出思路可以解析我国目前分配不公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个人主义方法论的角度论证公共权力滥用的危害也表示了罗默剥削理论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