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金、韦恩·布斯、西摩·查特曼、里蒙-凯南、雅各布·卢特等为代表的叙事学理论与莫言小说创作实践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为我们研究极具个性的莫言小说叙事提供了难得的视角。以上叙事学理论发展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在小说文本的外在或内在的不同层面上,认为小说创作及其文本存在一个叙事交流模式。这一模式从“真实作者”始,先后经由“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最后到“真实读者”,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叙事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也从内部对历史进程做出贡献。莫言小说创作实践与小说文本可以说是此种叙事学理念的生动而独特的体现。莫言的“双重他者”身份、天马行空的叙事、汪洋恣肆的话语、“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标榜、与读者的积极互动,都彰显出交流对话的特征。根据此叙事交流模式,论文从“真实作者——真实读者”构成的现实交流层面(论文前两章与末章),“叙述者——受述者”构成的文本话语层面(第三章),“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构成的文本主体层面(第四章)等三个方面,对莫言小说叙事进行多维透视,力图对莫言及其小说创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一章“莫言小说叙事生成的内语境”,探讨莫言的成长经历与“双重他者身份”对莫言小说叙事生成的影响。莫言小说叙事“原乡”高密的彪悍民风、“怪力乱神”与伦理道德观念深厚的地理生态人文环境,尤其是民间传说所包含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积淀,以及莫言艰辛的童年经历,是莫言小说叙事的源泉与叙事生成的重要内因。莫言20岁之后从“原乡”到“异乡”的“迁徙”造成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是莫言小说创作的原动力。“寻找失落的家园或精神的故乡”,是促使莫言以叙事去建构高密东北乡“历史”的要因。第二章“莫言小说叙事生成的外语境”,探讨莫言小说叙事与社会历史文化外语境的关系。这一语境既可以看作是新时期“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当时的文艺现状与西方现代先锋性理论及创作的碰撞,也可以看作是新时期当代文坛总体形态的反映。“文革”独白到新时期“复调”的转变使创作主体强烈地意识到他者声音的存在,以及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必要,莫言小说叙事具有鲜明的“复调”特征,正是对“独白”文学的一种反拨。异域的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等的现代派创作,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大量运用意识流、隐喻、象征、荒诞、预言等现代主义技巧,给莫言小说叙事以直接的、巨大的启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兴起的各种流派、群体及个体,如寻根、先锋文学,乡土文学及赵树理等,都对莫言小说叙事产生了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影响,莫言小说叙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的独特反映。第三章“莫言小说的叙事模式”,探讨莫言小说“广场化的书场”叙事模式。莫言小说将传统小说“书场”格局与现代小说叙事技巧进行杂糅,叙事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与复杂多变,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叙事模式。“广场化”的叙述话语,表现在以倾诉式叙述进行情绪渲染、通过各种感觉进行氛围营造与信口开河的话语状态主导着叙事等方面,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眼球,与受众沟通的目的。叙述代言人的设置与叙述人称的自由转换,形成了莫言小说叙事视角套视角的典型特征,在一种相互的审视、倾听、揣测和叙述中,真实作者和叙述者、叙述者和人物、真实作者和人物、甚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扑朔迷离,这不仅具有叙事形式更新的意味,也使叙事呈现出交流对话的特征。莫言小说通过多重“叙述代言人”以及“罗生门”与“元小说”等叙事技法,将小说的情境安排在“讲述与倾听”之间,这样既方便叙述者“叙述”,也方便受述者的“再叙述”,促成了叙事结构的多层化,而各种分层又呈现出或隐或显的“对话”情境和对话效应。莫言小说叙事的“镶嵌本文”、预叙与叙事时间三维化,造成时空穿梭的叙事效果,使简单的故事笼罩上了神秘感和时间哲学的色彩,叙事的跨度加大,增强了叙事的陌生化效果,使莫言在沉入传统的时候不失现代的眼光。第四章“莫言小说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探讨莫言小说叙事的“文本意图”。作为叙事文本真正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文本间接地、通过结合其所有资源再现或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价值系统的同义语”,是“文本意图”的表达。“作为老百姓写作”是莫言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为老百姓写作”而提出的,是“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进行叙事交流的集中与巧妙的体现,也是莫言式的叙事策略与智慧。莫言的“作为老百姓写作”,继承了现代小说底层叙事的精神实质,却又呈现出迥异的叙事风貌。莫言放下庙堂和知识分子的姿态而还原成老百姓,倡导以感同身受的老百姓体验和底层叙述拓展文学的境界,体现了对平民社会、民族精神以及底层智慧的尊重。“作为老百姓写作”是“为老百姓写作”的一种独特形态,甚至从本质精神上更是一种“为老百姓写作”。“作为老百姓写作”既是一种价值坚守,也是对当下文学创作精英幻觉的破除和对文坛浮躁之风的矫正,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五章“莫言小说叙事与真实读者”,探讨莫言小说的读者接受与批评。文学创作活动在“最终实践意义上”,是“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之间的叙事交流活动,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之间叙事交流的成败,决定着小说叙事的终极意义,直接影响着一位作家的创作命运,莫言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的起伏与此密切相关。纵观莫言小说创作历程,真实读者的公正评价、影视改编(应该算是一种深度阅读与阐释)、热烈赞扬与激烈批判,都对他的小说叙事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他的小说叙事也影响着真实读者的审美与接受。莫言小说叙事以其独特性、驳杂性与争议性,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探索、困惑、痛苦和思考,是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的“晴雨表”,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的种种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