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Vitrea与飞利浦EBW后处理工作站在冠脉CTA中的应用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东芝320排CT Vitrea6.6与飞利浦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4.5(EBW)后处理工作站在冠脉成像后处理中的应用价值,为影像学诊断冠脉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本院就诊的冠脉疾病患者31例,使用东芝320排640层容积扫描机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扫描,采用Vitrea6.6及 EBW4.5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进行图像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三支主要分支血管,对重组图像可疑病变的部位进行多时相、多种重组方法观察,并对两组图像的伪影和斑块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右冠状动脉及左前降支伪影分布程度显示右冠状动脉伪影程度评分,x2=1.18<7.81(临界值),表明右冠状动脉在Vitrea6.6及EBW4.5后处理软件成像中伪影程度分布相同,左冠前降支伪影程度评分表明在两种不同软件成像中伪影分布程度无差异(P>0.05)。左冠回旋支伪影分布程度显示,在两种不同软件中伪影分布程度有差异(P<0.05)。Vitrea和EBW后处理工作站评估三支冠脉血管斑块程度分布,两种工作站所显示斑块程度的分布无差异(P>0.05)。  结论:  1.Vitrea及EBW两个后处理工作站评估左回旋支伪影程度分布有差异,且EBW工作站受伪影影响更多。  2.应用Vitrea和EBW后处理工作站评价操作软件各有优缺点,Vitrea操作相对繁琐,图像显示较好,而EBW操作相对简洁,图像显示略差。
其他文献
目的1.建立鉴定分枝杆菌不同种及种内不同株的16S rRNA基因和16S-23SrRNA ITS序列分析方法,进一步了解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 ITS在菌种和菌株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其能鉴定的分枝杆菌种类和数量。2.掌握123种共213株分枝杆菌参考菌株的16S rRNA基因5′端和16S-23S rRNA ITS序列,补充基因数据库的不足。方法1.根据分枝杆菌16S r
目的:分析分枝杆菌感染在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硬红斑、变应性血管炎发病中的作用,以期发现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各20例,硬红斑10例,男33例,女37例,年龄21~65岁,平均39.7岁,病程2月~2年。所有检测标本均为皮肤活检的石蜡标本,时间为2001年~2007年。共设计2对引物,分枝杆菌16SrRNA基因共同引物为5,-AGAGTTTGA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由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死亡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明确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20%的家族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FALS)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