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必须给予“三农”问题更多的重视,而改善农民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的社会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都对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之后,相应中央的号召,全国300多个地区自行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保”模式;2009年,中央开始在全国试点“新农保”制度,并预期在2020年实现全国覆盖。 本文在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性研究对象,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文中结合案例,分析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央试点政策和地方自行试点政策的衔接问题,认为“新农保”全国试点工作在模式认可度、筹资渠道、受益范围以及经办机构和程序上取得较好的政策执行效果;同时存在财政补贴长效机制缺乏,农民参保积极性未达到预期效果,基金增值保值困难以及具体制度衔接困难等问题。在“新农保”地方性试点政策向全国试点政策调整的过程中,中央政府、相关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民以及被给予较高期望值的社会力量的角色随着政策调整而发生了变化,随之带来的是各自行为策略的改变。从而导致新政策与老政策在衔接过程中出现了上述问题,为“新农保刀全国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一定阻碍。这是在每一项公共政策进行调整或者新政策衔接老政策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所以,要使“新农保”政策在全国范围更好的得以实施,需要综合平衡“新农保”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和关系;同时,最终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体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来的政策衔接和政策执行过程更加顺利,需要在目前就做好政策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