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25本儿童死亡教育绘本为研究对象,绘本属于平面层语料,主要包含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具备多模态语篇特征。儿童绘本中因为受众识字少,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善,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中都存在大量隐喻。隐喻是对修辞手段的超越,广泛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依据,对死亡教育主题绘本中死亡意义空间的构建过程进行分析,探究死亡意义空间中多模态隐喻的场景构建及表征特点。论文首先基于文字模态对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5本儿童死亡教育绘本为研究对象,绘本属于平面层语料,主要包含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具备多模态语篇特征。儿童绘本中因为受众识字少,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善,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中都存在大量隐喻。隐喻是对修辞手段的超越,广泛存在于在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依据,对死亡教育主题绘本中死亡意义空间的构建过程进行分析,探究死亡意义空间中多模态隐喻的场景构建及表征特点。论文首先基于文字模态对其中出现的死亡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将绘本中出现的死亡概念隐喻分为“死亡是离别”、“死亡是死亡结果”、“死亡是某种身体特征”、“死亡是结束”4种。对图像模态进行分析,总结出“死亡是离别”、“死亡是死亡结果”、“死亡是某种身体特征”3种。并分析其中的“悲伤”情感隐喻与“爱”情感隐喻,以便于分析死亡意义空间的多模态搭建。其次,以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为基础,构建死亡教育绘本的多模态整合模型,对25本绘本中的图像语篇和文字语篇进行整合,分析多模态场景构建过程,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详细解读分析多模态隐喻整合空间的构建过程并得出“死亡是可愈合的伤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死亡是情感的延续”三种死亡意义空间。最后是对死亡意义空间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式和表征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在死亡教育绘本中,死亡表现空间的表征方式分为“源域图文——目标域图文”和“源域图像——目标域图像”两种,情感隐喻空间中,源域与目标域呈现高度一致性,图像配合文字模态,起到辅助作用,强化情感隐喻色彩,表征方式主要表现为“源域图文——目标域图文”。表征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死亡隐喻的温情化,具体表现为死神形象的温情化、颜色符号的温情化和情感隐喻温情化,另一方面表现为表征符号常规化,呈现死亡表现空间与悲伤情绪空间弱化、爱的情感隐喻空间强化,增强了死亡意义空间多模态场景的温情化特点。
其他文献
对学界来说,冷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冷战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出现,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研究历史教科书中冷战的“话语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了解当今国家关系和国际局势的变化。随着历史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教育研究也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
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的最重要的赛事之一,目前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它的举办和开展对于全国各地及当地高校都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2020年,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建议,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在当今体教结合的体制下,CUBA联赛已经成为向专业队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作为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
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NOS)是国际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al-scientific Issues,SSI)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研究表明,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对其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本
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的教学。学生通过数学文化教学活动而获得的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等等的集合体,叫数学文化素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以及对某示范高中三个校区2020级的“函数”单元测试卷进行分析,发现数学文化教育的落实存在许多问题,特别地教学中不涉及对学生数学文化隐性素养的考查。本文以“函数”为例尝试对数学文化隐性素养进行评价研究。第四章,收集并研究学生的数学作文文本材料。发现学生的数学
岷江上游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着成都平原和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GIS和RS技术,以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岷江上游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年度递增(减)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分析了岷江上游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特征;运用USLE模型,确定岷江上游USLE各因子值,分析了岷江上游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再分别
实习权益是实习生依法享有的各项实习权利和利益,实习权益保障对提升高职学生实习热情、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妥善解决好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实习的顺利进行,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意义,也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实习权益理论、实习权益保障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相关
在现代日语中,有一类词汇被称为接头辞。与接尾辞不同,接头辞往往并不具有转换词汇整体的词性这一语法功能。不过,「不」「無」「非」这三个表示否定意义的接头辞却是例外。同时,这三者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用法对应的同形词。但经过实际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三者在日汉语中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中既有“非科学”一词,也有“不科学”。而日语中却仅有“非科学”这一种表述方式。本文以日语中的接头辞「不」「無」「非」
长久以来,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深受早期发展传播学的影响,将重心倾向于外来文化的研究上,许多前大众传播时代的本土文化及传统媒介则被置于边缘地带。但由于社会结构与文化机制的变化,发展传播学难以应对复杂的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现象,在此困境下,文化主体及本土媒介有了“发声”的可能性。爱湖村是微山湖畔一个典型的渔村,村中渔民祖祖辈辈以船为家,以水为生。湖中变数大、风险多,给渔民带来生产、生命的威胁,为了改变命
电竞赛事翻译项目发展迅速且受到学界关注,其提供的大量口译工作机会和丰富的工作酬劳吸引着大量译者投身其中。然而在职业化背景下,译者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复杂多变且与项目中其他各方角色期待冲突,从而对口译项目工作及译者心态产生影响。所以,探求相应对策使译者满足项目中各方角色期待,适应角色变化成为本研究的任务与目标。本文研究问题起源于笔者自身在案例中观察体会到的译者角色变化及其影响。以此为抓手,本研究首先通
TiAl合金因为其优异的性能:轻质、高比强度、耐磨、抗燃烧、抗氧化等,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但拥有两个突出的缺陷:室温塑性差以及高温抗氧化性差。随着合金性能改善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实验方面对TiAl合金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认识。然而实验结果并不能反映微观上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探讨研究了 TiAl合金基本相的性能,γ-TiAl的氧化机理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