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肝炎大国,甲肝和乙肝是我国最主要的两型肝炎。但近几年的研究资料表明,伴随着我国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普种和甲肝疫苗的推广,甲肝和乙肝在我国的危害逐渐得到控制并趋减小,然而戊肝的危害却慢慢凸显且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正确认识戊肝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制定切实有效的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借助arcGIS、GeoDa、Excel等软件,提取了2005~2010年全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6年戊肝发病数、人口数和中国电子地图等资料,并建立具有空间属性的戊肝发病数据库;运用GeoDa空间统计软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戊肝发病进行空间聚集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时空扫描统计软件(SaTScan)对疾病发病的冷热点区域进行判定,同时对发病风险进行预测,并借助SPSS软件将戊肝发病率与地理因子进行空间回归分析,从地理角度探讨戊肝成因,为我国戊肝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经过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全局Moran’s I指数表明,研究时段的Moran’s I指数均大于0,数据存在空间正相关,即呈现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格局。局域Moran’s Ii、 Moran散点图及LISA积聚图显示,虽然6年来一些地区的戊肝发病率有些变动,但整体上我国东部地区多为高值高邻居分布,西部内陆地区多为低值低邻居分布。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进行热点区域研究,结果与LISA积聚图较为吻合,从2005~2010年,戊肝发病的热点区域主要还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是由多热点向单热点演化,并且热点区域范围增大。即戊肝发病由零散的点状分布向连续的块状分布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采用风险评估法对热点区域的发病趋势进行研究,得出我国高发病风险值呈现下降趋势,低发病风险值呈上升态势。结合全局Moran指数,戊肝发病风险的集聚性呈减弱趋势,即全国的戊肝高发病风险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发病集聚性将淡化,意味着发病风险区域呈扩大趋势。基于空间回归模型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将戊肝发病与地理因子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戊肝发病与居民消费水平和工业污水排放呈正相关,与生活污水排放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