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独有的,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本质是教师在融合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理解、情境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将学科知识重新进行组织与调整,通过各种教学表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储存大量学科知识的表征方式,以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呈现。由此可见,教学表征是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教学表征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图示、解说、多媒体等多种外显方式将学科内容知识呈现给学生的过程,它是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转化和呈现,是教师与学生在学科知识间的桥梁。教学表征作为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又要反映出对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关注,真正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深入探讨一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是如何在真实课堂上将内在学科知识转化为外在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为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提供借鉴。研究选取了本省某小学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个案教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表征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首先,通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和选择教法了解李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选取有效的教学表征方式呈现学科知识的。其次,透过李老师的教学案例,研究者从课堂导入、探究新知和练习巩固三个方面获取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转化后所呈现出的教学表征;从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错误资源的有效获取、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几个方面探讨了李老师在教学实施层面呈现教学表征所产生的效果;从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和归纳总结能力有所加强三个方面对李老师运用教学表征后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访谈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影响李老师选择教学表征的五个因素,分别为教学理念、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科书、学生学情把握和教学经验。研究结果显示,个案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反思,教学表征一直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个案教师呈现的教学表征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使得解说、问答引导和课堂板书三种教学表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个案教师呈现的是多样化教学表征样态,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表征之间的联系,会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和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和转换不同类型的教学表征来重点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起数学知识框架,以此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学表征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使得个案教师更加透彻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个案教师运用教学表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娴熟,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教学表征体系,同时课堂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从学校和教师个人两个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通过学习新兴理念和方法,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展深化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努力优化教学表征的运用,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反思总结,在反思中发展自我,不断的完善数学教学表征,以期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