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RX-I是全合成的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该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功能性70S起始复合体的形成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该药物与其它类型的抗菌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体外抗菌作用显示,MRX-I具有较强的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包括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ISP和PRSP)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目前,MRX-I作为1.1类化学新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的单剂量口服MRX-I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试验结果显示,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MRX-I片剂在50 mg~1800 mg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因此,可以进行单剂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MRX-I片300 mg、600 mg和900 mg三个剂量单剂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以下简称药动学)研究以及进食高脂肪餐对MRX-I药动学特征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多剂药动学研究,包括连续15天口服MRX-I片剂600 mg和800 mg后的药动学和耐受性试验。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MRX-I血浆、尿液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为进行MRX-I片剂在健康受试者中单剂和多剂药物动力学研究,本部分叙述测定人血浆和尿液中的MRX-I浓度的UPLC-MS/MS方法。采用Wat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及API-QTRAP4000质谱仪,固定相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8 柱(1.7μm,2.1×100mm),流动相为乙腈/水(40:60,v/v),流速为 0.3 mL/min,ESI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检出模式,MRX-I检测通道:m/z 409.15→m/z 269.14,内标(利奈唑胺)检测通道:m/z 338.14→m/z 235.10。血、尿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为乙酸乙酯萃取的液-液萃取法。本方法学测定及验证结果:①测定血浆和尿液中的MRX-I浓度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均为(0.005~1)μg/mL,定量下限均为0.005 μg/mL;②空白血浆和空白尿液对MRX-I的基质效应因子分别为(90.1±5.1)%和(82.8±5.0)%,RSD 分别为 5.6%和 6.0%;③MRX-I在血浆和尿液溶液中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12.4±1.0)%和(104.8±5.9)%;④日内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5.8%和≤4.4%,日间RSD分别为≤9.9%和≤11.1%;⑤血浆及尿液质控样本预处理前室温放置24h稳定,预处理后样品在自动进样器(10℃)放置48h稳定好;⑥血浆和尿液质控样本在-40℃冰箱冻融3次前后浓度基本相同,回收率分别为(101.9~105.0)%和(85.5~101.8)%;⑦在-40℃冰箱长期放置稳定性试验中,血浆和尿液质控标本分别在9个月和6个月保持稳定,其相应的回收率分别为(97.3~104.0)%和(87.0~99.7)%。第二部分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MRX-I片的药动学及进食对MRX-I药动学的影响本研究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随机、开放、三周期、三剂量、双拉丁方交叉设计,评价健康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MRX-I的药动学特性。12名健康受试者按随机表分入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男女各半),单剂空腹口服300mg、600mg或900mg MRX-I片剂1次,每周期给药间隔7天。给药前和给药后48h内留取血样和尿液样本,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MRX-I药物浓度,Phoenix WinNonlin 6.0软件计算房室或非房室模型的药动学参数,并作统计检验,评价MRX-I是否呈线性药动学特性。第2阶段考察高脂餐后对MRX-I药动学的影响,采用随机交叉、双周期自身对照设计。12名受试者(男女各半)在每个周期空腹或进高脂餐后单剂口服900mgMRX-I片剂。每周期给药间隔、样本留取、浓度测定以及药动学参数计算同第1阶段,评价高脂饮食对MRX-I药动学过程的影响。MRX-I单剂药动学非房室模型分析结果显示:300mg组、600mg组和900mg组的 Cmax 均值分别为 8.07 μg/mL,12.24 μg/mL 和 15.25 μg/mL;Tmax 中位数值分别为 1.25h,2.00h 和 1.50h;AUC0-∞均值分别为 29.22μg·h/mL,48.26 μg·h/mL和59.16μg·h/mL;T1/2均值分别为2.18h,3.31h和4.94h。房室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RX-I人体内药动学符合二房室模型,中央室向外周室转运速率随着剂量上升而显著增加(P<0.05);末端消除半衰期T1/2β也随着剂量增加而上升,300mg组,600mg组和900mg组的T1/2,β分别为2.61h、3.53h和6.13h,其余PK参数随剂量变化趋势与非房室分析结果基本一致。MRX-I 300mg组、600mg组和900mg组中受试者给药后0~48h内MRX-I原形药物自尿中平均累积尿排出率(Ae)分别为1.05%、0.80%和0.68%。单剂PK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MRX-I片300 mg、600 mg和900 mg剂量后的药动学呈非线性特征。高脂饮食对MRX-I在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具有显著影响:非房室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空腹组与高脂餐组的T1/2均值分别为4.88h和2.7h(P<0.01);Cmax在两组之间的均值分别为18.1μg/mL和42.25 μg/mL(P<0.01);AUC0-∞均值分别为66.57 μg·h/mL和141.14 μg·h/mL(P<0.01);但Tmax却没有发现显著性变化,分别为1.44h和1.63h(P>0.05),房室模型分析也显示进食高脂餐后PK参数结果发生显著变化。高脂餐组中MRX-I原形药物48h内自尿中平均累积尿排出率为1.90%,空腹组仅为0.85%,显著低于高脂餐组(P<0.01)。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受试者进食高脂餐后对MRX-I的暴露程度和暴露量有显著影响,其Cmax和AUC0-∞与空腹组相比分别增加146.5%和124.4%。健康受试者单剂口服MRX-I(空腹或进食)后原形药物经肾脏排出率很少,表明该药消除不是以肾脏排出为主。第三部分健康受试者多剂口服MRX-I片600mg或800mg后的药动学研究本部分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剂量给药设计,评价健康受试者多剂口服MRX-I 600mg和800mg后的药动学特性。招募32例健康受试者,分为两组,每个剂量组16例受试者,男女各半,服用受试药与安慰剂人数比例为3:1。每组受试者分别于第1日及第15日单剂口服MRX-I片600mg或800mg,第2-14天每日两次口服MRX-I片,给药间隔为12h,给药后立即进普通餐。所有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均留取血液和尿液样本,其中第1日给药后24h和第15日给药后48h内全程采样,给药后第2、3、4、8、12、13、14日每日第1剂给药前和给药后1.5h采集谷、峰浓度血样。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MRX-I在血浆和尿液中的浓度,用Phoenix WinNonlin 6.0软件估算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MRX-I多剂药动学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健康受试者进餐后多剂口服MRX-I 600 mg或800 mg后在第3日即可达到稳态。600 mg组第1日平均Cmax和AUC0-24h分别为20.34μg/mL和 68.61h·μg/mL,Tmax 中位数为 0.65 h。第 15 日 Cmax和 AUC0-24h 分别为 20.61μg/mL 和为 72.91h·μg/mL,Tmax 中位数为 0.60 h,蓄积系数为 1.08;800 mg 组第 1 日平均 Cmax 和 AUC0-24h分别为 27.80μg/mL 和 91.85 h·μg/mL,Tmax 中位数为0.85 h。第15日达稳态时平均Cmax和AUC0-24h分别为26.45μg/mL和90.38 h-μg/mL,Tmax中位数为0.57h;蓄积系数为1.02。此提示多剂口服MRX-I 600 mg或800 mg,日2次,连续15日给药后,体内无明显积蓄;②健康受试者进餐后口服MRX-I 600 mg和800 mg日2次,连续给药第15日后48内平均累积尿排出率低,分别为2.27%和1.63%。进一步表明肾排出不是MRX-I从体内消除的主要途径;③MRX-I在女性受试者体内的暴露量显著高于男性受试者,在800mg组尤为明显,其女性与男性受试者给药后第15日AUC0-24h均值分别为112.78μg·h/mL 和 70.92μg-h/mL,高出 59.02%(P<0.05);尿累积排出率高出 76.06%(P<0.05)。本研究结论1.建立了 UPLC-MS/MS方法用于测定MRX-I在血浆和尿液中的浓度,该法特异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稳定性好。2.健康受试者单剂空腹口服MRX-I在300mg~900mg剂量范围内的药动学呈现非线性特征,Cmax和AUC随剂量上升的增加具有饱和性,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明显延长。高脂饮食对MRX-I药动学有显著影响,Cmax和AUC与空腹给药时相比,其Cmax和AUC0-∞与空腹组相比分别增加146.5%和124.4%。3.健康受试者进餐后多剂口服MRX-I 600mg或800mg后在第3日可达稳态,每日给药2次,连续15日给药在体内无明显蓄积。4.健康受试者单剂或多剂口服(空腹或进餐)MRX-I后在给药后48h内原形药物自尿中累积尿排除率很低(<3%)。此提示经肾排出不是MRX-I主要消除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