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持社会联系是人类的基本和普遍需求,大量研究证实社会排斥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及亲社会行为产生短暂或持久的负面影响。对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听障学生而言,随着他们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或者步入社会,普通人群将会与听障群体共同对其发展发挥关键作用。由于听力损失影响社会交往,听障学生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甚至遭遇排斥,这对其亲社会行为发展极为不利。目前,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听障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生理缺陷康复方面,对其社会性发展研究较少,很少有研究关注听障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共情。在研究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时,研究者更多关注于特质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对特定情境中的状态共情研究较少,对社会排斥和共情如何作用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也需要深入。本研究通过两个分研究考察了社会排斥对听障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特质共情和状态共情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一主要考察不同教育安置模式经历的听障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接纳、排斥及其亲社会行为水平,以及特质共情在社会接纳、排斥感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作用。采用被他人接纳问卷、人际反应指标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174名听障大学生和212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整体水平较高,无显著差异,且不同情境亲社会行为倾向排序相对一致;听障大学生实际的亲社会行为(志愿活动经历等)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听障大学生的特质共情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相比于无随班就读经历的听障大学生,有随班就读经历者的社会接纳感并无明显提高;特质共情在听障大学生的社会接纳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普通大学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将求助者所属群体分为内群体及外群体,从跨群体助人角度进一步考察了由实验情境诱发的社会排斥感对听障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状态共情的变化及其在社会排斥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其中,实验一考察了非紧急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施测群体认同问卷后,采用网络掷球范式诱发排斥感,随后填写排斥感体验及经改编的状态共情问卷,最后返回计算机界面参加非紧急情境亲社会行为测试。两因素协方差分析发现,在社会接纳情境下,无论求助者来自内群体还是外群体,被试对于非紧急情境的求助者都表现出了接近平均水平的救助意愿,二者差异不显著;在社会排斥情境下,内群体与外群体差异显著;求助者为内群体成员时,被试在社会接纳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救助意愿差异不显著;求助者为外群体成员时,被试在社会接纳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救助意愿差异显著;社会排斥情境与社会接纳情境的状态共情差异边缘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状态共情在社会排斥与非紧急情境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实验二考察了紧急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两因素协方差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验一一致;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状态共情在社会排斥与紧急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听障大学生具有亲社会行为倾向,但缺乏实际的亲社会行为,其共情水平也较低。(2)听障大学生的社会接纳感整体较低,有随班就读经历的听障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接纳并无明显提高,随班就读并未很好地在促进学生融合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3)社会排斥通过影响共情进一步影响听障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倾向)。(4)在社会排斥情境下,当求助者为内群体成员时,听障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未受影响,说明对于内群体成员的救助意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当求助者为外群体成员时,听障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减少。在非紧急情境和紧急情境两类救助情境中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