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N2O排放途径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2O是大气中主要的三大温室气体之一,主要来源于生物源排放。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例不断增加,菜地土壤的种植-收获期短、施肥量高且水肥同期,其对国家N2O排放清单的贡献越显重要。本文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培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分析等分析手段,研究菜地土壤施用铵态氮肥后个主要时期-铵态氮为主期、铵硝共存期、硝态氮为主期各N2O排放途径(自养硝化作用、异养硝化作用、细菌的反硝化作用、生物反硝化作用等)的N2O排放量及对N2O总排放量的贡献,并分析相应时期2类主要的硝化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以及3类主要的反硝化微生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的数量、多样性、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相应变化,以揭示菜地施用铵态氮肥后N2O排放量及其途径和及其可能的微生物机理,为针对性的控制菜地土壤N2O排放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  本实验通过研究三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进行田间土壤取样试验,包括玉米地(简称Maize)、4年龄露地菜地(简称OV_4)以及20年龄温室菜地(GV_20)。而露地菜地选用的是只施用有机肥的处理。另外,本实验还利用京郊石灰性菜地土壤和山东蔬菜产区低pH的棕壤菜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室内培养实验通过不同气体抑制剂相结合,探究试验土壤添加NH4+肥后约3周内土壤N2O主要的排放途径(自养硝化作用NN、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NiD、生物反硝化作用DD、异养硝化作用HN等)以及主要培养时期土壤中与N2O排放过程相关的主要硝化微生物(AOB、AOA)和反硝化微生物(nirS型、nirK型、nosZ型)在数量、多样性和区系组成结构方面的变化,为定向控制菜地土壤N2O排放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①不同利用方式的三种土地(玉米地、露地菜地、温室菜地)中,土壤N2O年度累积排放量与其中的主要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区系组成特征如下:对于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N2O的年度累积量依次为:露地菜地>温室菜地>典型玉米地,可能是由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氮素来源及形态以及土壤中温度、水分及因基质与土壤环境不同造成的微生物区系组成不同而致。②AOB的拷贝数和多样性均以温室菜地中为最高,这可能与温室菜地中有机氮供应为主有关;但三种土地中的氨氧化细菌(AOB)均以Nitrosospira_sp._Wyke8(亚硝化螺菌属)为优势种。③氨氧化古菌(AOA)拷贝数则为露地菜地中较高,其与典型玉米地中均以Nitrososphaera_sp._JG1(奇古菌门)为优势种。这可能与露地菜地中化肥用量用量较高造成的局部微酸化环境有关(培养实验中的pH监测可做部分佐证)。④三种反硝化微生物nirS、nirK和nosZ的拷贝数均在温室菜地中显示为最高,这可能与温室菜地常年以有机肥供应为主并且年代较长有关;三种反硝化微生物在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中的多样性组成类似;但各类群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在可被鉴定出的微生物类群中,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在露地菜地中以Rhodanobacter_sp._D206a(红杆菌属)和Pseudomonas_sp._I-Bh4-8(假单胞菌菌属)为优势种,温室菜地中则Pseudomonas_fluorescens_group(假单胞菌属)占优势。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在三种利用类型土地中均是Achromobactercycloclastes(无色杆菌属)、Bosea_sp._MF18、Bradyrhizobiaceae_bacterium_D214为主,但各自所占比例有不同。在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中,则是Achromobactercycloclastes和Sinorhizobium_fredii_group占优势。  在施用铵态氮肥后,对石灰行菜地培养的短期内(前6天),N2O主要来源于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和自养硝化作用,分别占到总N2O排放通量的55-61%和26-32%,并且,此过程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及多样性均呈现表现为较高,在AOB中Nitrosospira_sp.和Nitrosospira_sp._EnI299的数量略有降低,他们有可能在自养硝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来自自养硝化过程的N2O的比例逐渐减小(占总排放量的23-26%)。自培养中期开始,由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途径贡献的N2O出现骤降(仅占N2O通量的9%),而反硝化作用的贡献明显增加(从初期的9%增加至后期的67%)。相应的,反硝化细菌中nirK和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的拷贝数增加,而nirS的多样性增加。在不同培养时期中可被鉴定出的微生物类群均为Achromobactercycioclastes、 Bradyrhizobiaceae_bacterium_D214、Bradyrhizobium_sp._GSM-471和Bradyrhizobium_sp._ORS_278共同占优势,且他们各自所占比例在不同时期变化不大。  在施用铵态氮肥后,酸性菜地土壤进行培养的前期,反硝化作用是N2O的主要排放途径(占N2O排放通量的50-51%),随着培养的进行,反硝化作用所贡献的N2O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中期34%,后期17%)。在此过程中反硝化微生物在数量(nirS、nosZ)和多样性(nirK)方面都增加,在可被鉴定出的微生物类群中,nirK型微生物的优势种为Nitrosomonas_sp._TA-921i-NH4(亚硝化单胞菌属)和Nitrosospira_tenuis(亚硝化螺菌属),。酸性菜施用铵态氮肥后的培养中后期,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相对贡献比例逐渐增大,从开始占N2O排放通量的26%到中期增加到36%取代反硝化作用成为主要贡献过程,其中AOB和AOA都有可能参与了此过程,可被鉴定出的优势种分别为的Nitrosospira_sp.、 Nitrosospira_sp._PJA1、 Nitrosospira_sp._Wyke2(属于亚硝化螺菌属)以及Nitrososphaera_unclassified。但由于棕壤菜地的土壤pH较低,可能Nitrososphaera_unclassified的活性会更高些,对N2O的排放贡献更大。包括异养硝化作用在内的其它过程在施用铵态氮肥后18天期间对酸性土壤N2O排放贡献占16.7%,远高于石灰性土壤上的贡献(5.5%),这可能与AOA/16S rRNA的数量在后期增加及AOA多样性降低而某某些优势种的占比增加有关。  酸性菜地中AOB的优势种为Nitrosospirahe和Nitrosomonadacea,而石灰性菜地中AOB的优势种为Nitrosospira和Nitrosomonas,这可能与酸性土壤中自养硝化作用效率较低有关。酸性菜地中,反硝化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都低于石灰性菜地,且区系组成比例中某些属的比例在酸性菜地中较高,而在石灰性菜地中则几种主要的优势种占比比较均一,没有出现某些属占比特别高的情况。
其他文献
从四川若尔盖高原37份土样中分离获得78株芽孢杆菌,采用ERIC-PCR、16S rDNA PCR-RFLP、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等技术,研究了供试芽孢杆菌的遗传多样性,初步确定了其系统发育
磷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磷的生物有效性取决于磷含量和形态。无机磷可以直接被植物和微生物利用,因而受到较多关注,而对有机磷的研究关注较少。作为环境中磷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