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易变性和复发性的西方社会思潮,其思想中不乏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近年来,欧美新民粹主义思潮崛起使得民粹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反对全球化、反精英、极端排外等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因此,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防范民粹主义思潮的渗透,深入开展对民粹主义及其错误观点的揭露和批判。本文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易变性和复发性的西方社会思潮,其思想中不乏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近年来,欧美新民粹主义思潮崛起使得民粹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反对全球化、反精英、极端排外等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因此,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防范民粹主义思潮的渗透,深入开展对民粹主义及其错误观点的揭露和批判。本文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即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以期掌握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这无疑对新时代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作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俄国革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中,系统研究这一思想,关键是要解决列宁为什么批判,列宁怎么批判,以及列宁批判的价值等问题。对此,本文侧重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构建全文。首先从时代背和理论依据,分析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必然性,掌握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一般批判;然后重点放在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经济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的批判上,深入挖掘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内容;最后总结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全文共四个部分,由六章组成:第一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以此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逻辑基点。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相关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综述。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第2章)主要分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这一部分注重历史背景的说明和历史脉络的梳理。首先,通过回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背景,阐述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理论危机”,同时俄国面临社会转型期文化选择的迷茫、俄国民粹主义泛滥、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时代背景。其次,分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历史命运的科学论述,都为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最后,从整体上分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形成的演进历程。以1905年革命为分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历了从批判否定到辩证扬弃的思想演变。这两个阶段不仅形成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一般批判,而且又都贯穿着列宁所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观,因而使得这一批判过程具有独特的历史特点。第三部分(第3章、第4章、第5章)本着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重点选取了在经济观、文化观、历史观三个方面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这一部分主要侧重于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思想中与俄国意识形态构建紧密关联,又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层面,进而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是从经济观的视角,分析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村社经济稳固论”“市场缺乏论”“资本主义破坏论”的批判,对应的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在俄国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可行性、现实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的回答,解决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二是从文化观的视角,分析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科学文化意识、道德评价、文化遗产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等错误观点的批判,列宁在这一批评过程中解答了困扰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与现实的关系、文化与传统的关系、文化与革命的关系。三是从历史观的视角,分析了列宁在俄国革命的理论基础、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等问题上对俄国民粹主义这一“冒牌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实现论”。这三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的不同方面,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最终都落脚到俄国社会主义的实现及确定正确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上。第四部分(第6章)探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这一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说明。一是历史意义上,分别从提供了批判社会思潮的观点和方法、对肃清民粹主义在俄国的影响、指导苏维埃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摆脱社会思潮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借鉴等四个方面,探究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二是现实意义上,分别从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警惕各种形式的新民粹主义及其危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四个方面,探讨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对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当代启示。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政治纪律教育,把党锻造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纪律严明、深得民心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给党员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政治纪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历史使命使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发生深刻变化,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提出更高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人口增长始终保持在低生育率水平。近年来实施的“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在推动二孩生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政策效果较为短暂,二孩生育率在经历了两年的回升之后转为下降。一孩生育率长期低迷以及女性婚育行为的深刻转变是现阶段低生育进程的鲜明特征,昭示着我国低生育率的动力机制已经由“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人口转变动力和低生育率影响因素研究是中国家庭生育研究中的核心议题,激发家庭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坚守者和弘扬者,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党建理论,而且将其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党建理论体系,并将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实现了无产阶级执掌政权。列宁的党建理论是中共党建理论形成的理论源起和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团结带领广大工人群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本文使用生物信息学组学整合方法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肾结石形成与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首先,使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肾结石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数据,预测发现肾结石相关核心蛋白富集于与内质网应激及内质网应激相关的降解等生物学事件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草酸钙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大鼠肾结石模型,大鼠肾脏组织通过三条通路(包括PERK,IRE1和ATF6)发生了内质网应激,并且使用内
水产养殖在确保我国粮食、营养和金融的安全中扮演着“中坚角色”。然而,集约化养殖下,病害发生给辽宁省大菱鲆、海参和鲤鱼等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养殖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抗生素类药物是防治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主要方式,但是抗生素药物引起的耐药性、药物残留问题,不符合当前无抗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要求。在此背景下,为加强水产经济动物疾病的防控,本文从“重点疾病的特征病原菌表征”、“计算机辅助中草药药物毒性预测”
美国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重视文艺作品的内在价值,批评时表现出社会敏感性与责任担当。其文艺批评往往从社会文化视角切入,因为他认识到对社会文化批评会对人的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威尔逊的批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具体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包括文艺批评思想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发展史有一定的史学意义和思想价值。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
19世纪的马克思与20世纪的哈耶克,尽管身处不同时空,但均是众多人类自由问题研究论域中的两位杰出研究者。二人所形成的自由观或自由理论,实质上代表了近代以来西方两条不同进路的自由学说——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思想体系不得不再次“相遇”。抛开意识形态论争不说,就如何解决新中国从“站起来”到“
中越两国作为邻邦,其陆地和海洋是接壤的。两国已有数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由于中越两国的密切交往,从秦代以来中国就对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学都不可能只局限在本国的范围内,中国文学更不例外。中国艺术、文学的优秀作品早已被译介到越南,成为越南读者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它们在越南文学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越南读者,同时
战争穿流人性而过,赋予人性被消耗的动势,人类共有的伦理诉求因极端的生存境遇而被彰显。对这细微生命体验的揭示,是讲述人类整体生存寓言的隐秘手段。战争中对不同伦理诉求的独特意指,带给人们一个独具魅力的学术视域。之所以选择20世纪末这个时间段,是因为1978年至2000年这个时段正好可以包纳进当代文学的三次转型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它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方向,引导人类社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飞跃。工业革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自18世纪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一次次颠覆性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轨迹。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融合数字、物理和生物系统引领着全球的创新浪潮,中国也正参与其中。在如此巨大的、颠覆性的变革面前,如何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