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PCI术前口服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和常规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PCI术后病变血管的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随访PCI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同时两组中患者进行不同危险分层,观察在低危和中高危患者中疗效是否有差别,以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入选符合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拟择期行PCI患者472例,以下病例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①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过敏者;②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有出血倾向、中重度贫血或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③近期有明确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及有上消化道穿孔史者;④血胆红素水平超过34μmol/L的肝脏病患者;⑤血清肌酐水平超过177μmol/L肾功能衰竭者;⑥合并感染、发热等炎症未控制者;⑦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不足1年者;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1周内缺血性脑卒中病史、2个月内严重创伤或手术史或新近(6个月内)颅脑或脊柱手术史;⑨既往曾行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GABG)者;⑩入院后因各种原因行急诊PCI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高负荷剂量组和常规负荷剂量组,依据我国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建议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中高度危险组和低度危险组两个组别。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前6小时顿服给药,余术前、术中、术后常规给药原则相同,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剔除无PCI指征和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共378例纳入统计分析,其中高负荷剂量组192例,常规负荷剂量组186例。通过对PCI术后冠脉造影分析得出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TIMI分级和校正的TIMI帧数指标以评价PCI术后冠脉及心肌灌注;随访PCI术后30天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心绞痛、心血管相关死亡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大出血、小出血、轻微出血等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1.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共纳入统计分析患者378例(男性287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60.1±11.3岁),两组及不同危险分层亚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LVEF<40%、术前血肌酐、病变血管数目、平均植入支架数量、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别。 2.PCI术后即刻冠脉造影达到TIMI血流3级者发生率,在所有患者、中高度危险分层亚组、低度危险分层亚组中,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灌注分级TMPG2级以上发生率,在所有患者时、中高度危险分层亚组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88.5%vs71.5%,P<0.05;中高度危险分层亚组:88.3%vs63.6%,P<0.05);在低度危险分层亚组,试验组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校正TIMI计帧数(CTFC),在所有患者、中高度危险分层亚组试验组小于对照组(所有患者时:26.79±5.81 vs28.66±6.85,P<0.05;中高度危险分层:27.54±6.63 vs30.97±7.16,P<0.05);在低度危险分层亚组,试验组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试验组患者相比对照组3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7%vs14.0%,P<0.05),包括再发心绞痛发生率(4.7%vs11.3%,P<0.05)、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0%vs2.7%,P<0.05)。中高危患者中试验组3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5.8%vs19.5%,P<0.05),其中再发心绞痛(5.8%vs15.3%,P<0.05)、支架内血栓形成(0%vs3.4%,P<0.05)。但在低危组患者中两组之间的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生心血管死亡。 4.试验组和对照组及其亚组之间30天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高负荷量氯吡格雷在非ST抬高ACS中、高危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术后心肌灌注,并减少术后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高负荷量氯吡格雷在低危患者中未能显示PCI术后心肌灌注、以及术后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 3.高负荷量氯吡格雷不增加所有PCI患者的出血风险。 4.推荐在非ST段抬高ACS中高危患者行PCI术前给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