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的激励机制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9230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项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但随着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大,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已经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部要求。原因之一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且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愈发严重,原因之二是随着需求增加,基础设施的难度也愈发增大,政府的在运作上的效率远不足市场。引入PPP模式,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使资金达到最优价值,又可充分发挥私营部门的优势,是基础设施项目的一大趋势。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的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  (1)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基础设施和激励机制的理论,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对PPP模式下的激励问题进行剖析,总结出的问题包括:激励机制失灵、激励机制不够全面和私营部门的努力程度不足。  (2)本文通过对PPP基础设施项目的参与主体进行分析,对其利益根源进行了识别,分析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且论证委托代理理论在PPP项目激励问题中的适用性。  (3)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一般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和基于公平偏好的基础设施PPP项目显性激励模型,并将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政府部门如何利用该模型对私营部门进行激励,以确保项目的完成,并进行了算例分析。  (4)建立了基于声誉理论的隐性激励模型,通过推理和计算,得出私营部门在合作和非合作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并且证明在引入外部激励机制后,私营部门的努力程度可以得到增强,并且公共部门的收益会得到增加。最后,提出基于声誉理论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隐性激励所需的保证措施建议,为项目的实际应用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日常活动中,人们通过辨识事物的特征属性,对不同对象进行区分以及进一步的分析决策。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待辨认特征属性数量过大而影响人类认知的情况。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
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持续周期长、参与方多等特点,造成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大。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识别不全面以及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在逐渐凸显。近些年,网络化发展模式将产学研合作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化形式也日趋增强,形成了一批以企业为核心节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引领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天地。产学研合作网络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嵌入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不仅能通过产学研合作迅速实现合作创新将成果推向市
回首过去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酒店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80年代的一穷二白,到九十年代的快马加鞭,再到现在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作为最早向外资开放的行业之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活动更加普遍,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增加。国际贸易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性影响。本文对贸易增长和贸易平衡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加以研究。  关键词:贸易增长;贸易平衡;问题  一、前言  贸易增长和贸易平衡主要是为了实现各国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外贸易可推动经济增长,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交流,达到良好的贸易效果。国际贸易可对国内贸易起带动作用,实现国民经济
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这些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创新问题成
研究表明,在线社交网络中存在一些转发信息较为“活跃”的连接,如果能够根据用户间的历史交互记录找到这些活跃连接并将其以某种方法串联起来,那么就有可能发掘出对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