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导致脑梗死的严重血流下降和正常脑血流之间存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即脑血流下降,但并未达到可导致脑组织急性坏死的阈值。也有将其称为脑梗死前期。慢性脑供血不足,即是处于这一时期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和(或)低灌注,导致脑血流量轻度低于脑生理需要,在全脑血流减少和代谢减低基础上,以区域性病理改变为主,引发波动性头晕、头痛、头沉等自觉症状,而无明确的神经缺失体征的疾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由于影像学无特异病灶,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血管狭窄[2],对于反映疾病实质的脑低灌注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脑梗死前期的诊断成为可能[3]。本研究主要利用CT血管造影(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对CCCI患者血管狭窄及脑部低灌注情况进行评价,与乙酰唑胺(ACZ)激发试验相结合对脑血管储备功能进行研究,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为CCCI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提高CCCI的检出率。从而使其得到早期有效治疗,将脑梗死控制在梗死前期。
方法
1选取2006年8月~2008年2月就诊于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健康查体者,结合眼底检查、TCD、CT/MRI等辅助检查,经临床分析,诊断为CCCI患者39例作为病例组,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日本2000年版的诊断标准[2],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对照组年龄、性别较病例组无差异。
2详细询问记录病史(见附表2),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对照组无阳性体征;病例组除5例存在双侧病理征,3例存在单侧病理征(CT提示均有多发陈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外,余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均未见异常改变。
3所有纳入研究者告知其试验过程,经知情同意及碘过敏试验阴性,均于上午9:30左右开始进行CTA+CTPI检查,病例组7例出现灌注异常,停止下一步试验,其余病例组32例、对照组35例于检查的当日下午13:30口服乙酰唑胺2.0g,2小时后开始行第二次CTA+CTPI检查,保证检查方法及技术参数与第一次相同。
4将数据输送到工作站,使用Brain Perfusion专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对所有患者均选取基底节层面及脑桥层面为感兴趣层面,采用手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法,基底节层面在大脑前动脉供血区(1区)、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2区)、深穿支供血区(3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4区),脑桥层面选取桥脑部位(5区)进行标记,左右对称区采用镜像方法,测量所有区域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见附图1-2)。计算同组各区各参数的均值及标准差,列入表格进行统计。依据脑血流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的计算公式:(激发后的CBF-激发前的CBF)/激发前的CBF×100%。计算两组各区的CVR值。对病例组进行CVR分型:Ⅰ型,正常增加量的减少(相对于对侧半球或正常对照者),说明阻力血管已处于扩张状态,通过扩张使CBF增加的能力下降;Ⅱ型,不增加(等于基础状态数值):说明阻力血管已处于最大扩张状态,不能通过扩张使CBF增加;Ⅲ型,局部血流量与基础状态相比,不增加反而降低。CTA处理后详细记录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等。CTA血管狭窄的定义和狭窄程度判定方法:血管狭窄指血管最狭窄处与远端正常管径之比,比值为1者为0%,完全中断者为100%狭窄。将狭窄分为四度:1度0~25%,2度26%~50%,3度51%~75%,4度76%~100%。狭窄率的判定标准。动脉狭窄率的计算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4],即:[1-(最狭窄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
5所有患者CTA及CTPI资料均由两位以上有多年阅片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分别阅读分析,再共同阅片,达成一致观点,并留取典型的图像资料。
6统计学分析。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分析前进行必要的变量代换及编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及两标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应用SAS 6.12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正常成人CTPI研究发现,各供血区的脑血流灌注并不完全一致,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大脑前、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其中深穿支血流量高于皮层支。
2部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在无卒中发作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部脑低灌注区,运用CTPI可早期发现异常低灌注。TTP是最为敏感的指标。为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但多数患者CTPI参数较正常无明显差异,不能单纯运用此方法对疾病作出确切诊断。需进一步测定脑血管储备力。
3正常成人的脑血管储备力在19.2%~52.7%。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脑血管储备力在4.8%~6.9%。两者有明显的差别,提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存在明显的下降。将CT灌注成像与乙酰唑胺激发试验相结合,可提高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检出率,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了定量的影像学依据。
4 CTA、CTPI及ACZ激发试验的联合应用可同时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及脑血流灌注情况,了解侧枝循环的建立及脑血管储备力,防止盲目仅凭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行介入及手术治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