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顶铅锌矿床北厂矿段是兰坪盆地内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最主要的矿段,其铅锌资源储量约占矿区总量的3/4,其深边部仍有较大的增储潜力。已知铅锌矿体赋存于云龙组b段含膏盐的碳酸盐岩-角砾岩和白垩系景星组砂岩中,分为灰岩角砾岩型和砂岩型两种主要矿化类型。除了碳酸盐岩-角砾岩赋矿外,北厂矿段规模巨大的I号砂岩型铅锌矿体是以高孔渗性砂岩为容矿岩石,是一种非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的砂岩型亚类,其成矿意义值得关注。但是,目前对其控矿要素及成矿规律仍不明晰。为此,本论文在地表路线剖面及露天采场边坡、钻孔岩芯等地质观察及其编录资料、钻孔样品测试数据综合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金顶铅锌矿床及北厂矿段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床)及矿段地质特征分析,系统构建了北厂矿段的DTM模型、地层模型、构造模型、矿体三维块体模型、典型横-纵勘探线剖面及中段平面主矿化元素等值线图及元素间相关性统计分析等,初步查明了北厂矿段铅锌矿化的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为深入理解矿床成因及指导后续找矿勘查提供新的依据。本次研究得到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1、本次建立了北厂矿段的三维地质模型及矿体实体模型,建模基础数据包括北厂矿段的地质图、15条勘探线剖面图、2个中段平面图,涉及勘探钻孔263个、样品Pb、Zn分析数据20736件等。2、三维地质模型显示,铅锌矿体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砂岩和古近系云龙组a段、b段含膏盐的碳酸盐岩角砾岩中。不同于传统的碳酸岩容矿的MVT铅锌矿床,本矿段赋存于景星组砂岩中的Ⅰ号砂岩型铅锌矿体是一种非典型的MVT铅锌矿床的亚型。3、基于矿体实体模型数据的空间分析表明,北厂矿段的Pb、Zn矿化异常(矿体)的浓集区主要受控于已知的近东西向F2和F8逆冲断层控制的景星组砂岩和云龙组b段含膏岩的灰岩角砾岩及砂岩。在主要逆冲断层与其两组次级走滑断层控制下,Pb、Zn矿化异常浓集区总体沿近东西向分布,并显示出呈豆荚状或串珠状断续排列的趋势。4、矿化元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还显示,Pb与Ag、Zn与Cd分别呈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39、0.703。这表明,Ag、Cd的富集及产出关系应与Pb、Zn矿化的空间变化性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5、北厂矿段铅锌矿床(体)的控矿条件可归纳为:古新统云龙组的易溶性含膏岩层和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的碳酸盐岩及高孔渗性砂岩组成的地层系统构成矿段良好的容矿地层和储矿空间;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下白垩统景星组泥岩-粉砂岩组合构成了覆盖于含矿岩系之上的良好圈闭层;晚新生代区域性挤压有关的近东西向逆冲断层及其次级裂隙系统是疏导和汇聚盆地热卤水和矿质的有利构造组合。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成为北厂矿段大规模铅锌矿床(体)形成的重要机制,可作为矿区深边部及近外围地区资源评价和勘查找矿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