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思想比较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明的哲学家,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学界,卢卡奇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享有盛名的一位西方哲学家,对于我国的哲学研究者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在1924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所集中阐发的关于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思想,与十年后被整理出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阐发的异化思想达到了惊人的相似。因此,继卢卡奇该书出版时引起的广泛讨论之后,再一次在西方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学术狂潮。与前一次主要是批判卢卡奇的政治热潮相比,这一次的讨论更加学术化。研究者把重点主要放在卢卡奇和马克思的异同的比较之上,试图明确卢卡奇在何种意义上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了深化,与此同时,又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了何种程度的歪曲与误解。虽然离这场讨论的兴起至今已有六七十年了,然而在我国学界对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前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似乎在我国也有所表现。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理论实质,成为中国学者,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的当务之急。本文拟就通过阐述卢卡奇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实质及其异同,加深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认识,破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横加指责,正确认识到这一现象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同时,由于前者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二者的异同点,不仅对于从理论上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理解,还是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意义。
其他文献
“综合创新”是一种文化发展观,要求以开放的心态全方位地汲取众多文化资源中的有利要素,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文化主张。“综合创新”文化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科技推广则是这核心动力得以传递和发挥的关键。本文以近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为研究对象,并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
《悲剧的诞生》在尼采的全部著述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这部作品连接尼采早年的古典语文学家生涯与后期的哲学思考。尼采在这部作品中指出19世纪以来德国古典研究所面临的历史-
学位
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与虚拟世界发生联系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虚拟活动在人类社会中流行。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与虚拟世界的关系日益深化。在对
学位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当代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村科技创新的能力。农村科技创新的最大外生变量是科技政策,科技政策能够为农村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