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明的哲学家,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学界,卢卡奇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享有盛名的一位西方哲学家,对于我国的哲学研究者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在1924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所集中阐发的关于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思想,与十年后被整理出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阐发的异化思想达到了惊人的相似。因此,继卢卡奇该书出版时引起的广泛讨论之后,再一次在西方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学术狂潮。与前一次主要是批判卢卡奇的政治热潮相比,这一次的讨论更加学术化。研究者把重点主要放在卢卡奇和马克思的异同的比较之上,试图明确卢卡奇在何种意义上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了深化,与此同时,又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了何种程度的歪曲与误解。虽然离这场讨论的兴起至今已有六七十年了,然而在我国学界对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前只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似乎在我国也有所表现。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理论实质,成为中国学者,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的当务之急。本文拟就通过阐述卢卡奇与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实质及其异同,加深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认识,破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横加指责,正确认识到这一现象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同时,由于前者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二者的异同点,不仅对于从理论上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理解,还是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