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7月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过渡,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多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结果是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受“811汇改”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走软,于2016年10月24日跌破6.77关口,自“811汇改”以来累计贬值9.75%,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状态逐渐转向双向波动;另外,自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同比增长6.92%,达到38.02%,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同比增长6.16%,达到51.63%,居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之多,与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约达68.38%相比,中美两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对称;同时,考虑到中美两国贸易结算中货币地位的巨大差异,中美两国的经济往来是在经济增长模式不对称和定价货币不对称条件下实现的。鉴于此,本文基于经济增长模式不对称和定价货币不对称新视角下分析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和失调问题,从而探讨经济增长模式不对称、定价货币不对称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动态联系,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供需结构和经常账户顺、逆差情况和中美跨境贸易中结算货币的使用、中美两国货币地位说明中美两国存在经济增长模式不对称性、定价货币不对称性特征事实,据此构建了具有微观基础的、动态的、跨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对称和定价货币不对称背景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影响其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均衡关系,进一步地,通过H-P滤波法计算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及其失调错位情况,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将本文所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对称和定价货币不对称背景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与传统的均衡汇率理论进行比较,说明该模型理论上的优越性。经过研究,本文结论如下:(1)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上看,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本国与美国的相对工资及udelta会使均衡汇率升值;而本国与美国的相对贸易品消费量、本国与美国的相对非贸易品消费量及delta会使均衡汇率贬值;(2)从影响人民币汇率因素长短期显著性上看,本国与美国的相对贸易品消费量、本国与美国的相对非贸易品消费量及udelta三个变量对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短期影响小于长期影响,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对实际汇率的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而本国与美国的相对工资、delta及本国与美国相对就业人数对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影响不显著;(3)从人民币汇率的失调度上看,1985-1989年(1987年除外)、1992-1996年、2007-2011年间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处于高估状态,而1990-1991年、1997-2006年(2004年除外)、2012-2014年闻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处于低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