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及其SSR和ISSR标记分离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农大高诱1号的5个衍生株系及自交系1145和Y331的F1代为材料对诱导系的单倍体诱导系的单倍体诱导条件、单倍体加倍方法以及单倍体的遗传特点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花丝长短和授粉时期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的单倍体诱导能力有重要影响。花丝长(≥8cm)时单倍体平均诱导率为3.84%,平均每株单倍体数为7.84个,分别比花丝短(≤5cm)时授粉的单倍体平均诱导率高1.60%,比其平均每株单倍体数多3.40个,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授粉时期晚(8.15-9.1)时单倍体平均诱导率为4.72%,平均每株单倍体数为9.34个,分别比授粉时期早(7.15-8.1)时授粉的单倍体平均诱导率高2.36%、比其平均每株单倍体数多4.66个,二者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两因素实验中,花丝长短和授粉时期在对诱导单倍体的作用上是独立起作用的,但分别对单倍体诱导率和株单倍体数都有极显著的作用。 通过对单倍体化学加倍的四种方法(浸种法、浸苗法、浸根法和注射法)比较发现,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植株成活率下降,而浸根法和注射法的植株受害情况特别严重,存活率都不到50%。浸种法在秋水仙素浓度为0.6%下和注射法在秋水仙素浓度为0.4%下加倍成功率(散粉率)较好,分别为48.4%和28.1%,相应的结实率也较高,分别为14.3%和10.1%,证明浸种法处理效果最好,注射法其次。并由此获得的41个DH系表现整齐一致。 利用22个SSR和23个ISSR标记对90个单倍体遗传分离的分析表明,单倍体的遗传分离基本上呈无偏分离。卡方测验证明分离比例也是符合1:1的理论比例的,因此在孤雌生殖过程中形成单倍体的配子是随机的且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规律。 上述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效率,建立高效的单倍体诱导和加倍体系。同时由于本研究所用的自交系1145和Y331对玉米青枯病分别表现为高抗和高感,并且其后代的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因此,单倍体的无偏分离为进一步利用DH群体对该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7月23日,国新办举行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有如下特征:总体平
【正】 中国靠世界可耕地的百分之七养活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四。中国充分利用其资源,生产的粮食同美国一样多。中国种植很多水稻,美国种植很多玉米,两国种植的小麦却不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