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废弃物中除了含有多种污染物质以外,还含有许多可供回收利用的金属,如大量的铜和高价值的金等,其品位远高于原生矿产,从中提取回收这些有价金属,不仅可以节省有限的自然矿产资源,还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由于微生物法处理电子废弃物具有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为实现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积极开展微生物法浸出电子废弃物中铜和金的工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废旧线路板为待处理的电子废弃物材料,以实验室保藏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土壤中分离的紫色色杆菌为实验菌种,通过菌种驯化培养后,分别探讨了氧化亚铁硫杆菌和紫色色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金属的工艺,研究了利用两步生物浸出法对废旧线路板中铜和金浸出的工艺,并在第二步浸出中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浸金条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金属的工艺研究。通过对细菌在9K培养基中的活化和在含有废旧线路板颗粒的培养基中驯化培养,使细菌对亚铁离子的氧化活性不断提高,对废旧线路板耐受性不断加强。结果显示,经活化驯化后,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亚铁氧化率达98.9%,能耐受15 g/L的废旧线路板颗粒,在初始pH为2.0,初始Fe2+浓度为44.3 g/L,金属添加量为5 g/L,粒径为0.075-0.147 mm,温度为32℃,摇床转速为130 rpm的浸出条件下,细菌对废旧线路板中铜的浸出效果最佳,浸出率可达99%,而金基本不浸出。(2)产氢氰酸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金属研究——菌种筛选。通过对土壤中产氢氰酸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产氢氰酸能力的紫色菌株,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电镜观察到菌株呈短杆状,两端钝圆,依据菌株的16S rDNA测序以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与紫色色杆菌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结合生化反应,鉴定该菌属于紫色色杆菌。对紫色色杆菌产氢氰酸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在培养基中添加4 g/L的甘氨酸、5.0×10-33 mol/L的MgSO4和2.0×10-22 mol/L的K2HPO4及初始pH值为10.0时,氰化物产量最高,可达36.9 mg/L。(3)产氢氰酸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金属研究——浸出工艺。通过对紫色色杆菌在含有废旧线路板颗粒的培养基中培养和不断提高培养基pH值的方法来驯化细菌,使细菌对废旧线路板的耐受性不断加强,并且能适应较高pH环境。紫色色杆菌经驯化后,能够耐受20 g/L的废旧线路板颗粒以及适应pH范围为7-11的生长环境。在初始pH值为10.0,甘氨酸添加量为4 g/L,粒径为0.075-0.147mm,金属添加量为6 g/L,MgSO4添加量为4.0×10-33 mol/L,K2HPO4添加量为1.0×10-22 mol/L,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30 rpm的浸出条件下,细菌对废旧线路板中金属的浸出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铜的浸出率为45.43%,而金达到38.68%的最大浸出率。(4)两步生物浸出法浸出废旧线路板中金属的工艺研究。通过对细菌单步浸出废旧线路板中金属的考察,选取了两步生物浸出法浸出废旧线路板中的铜和金,第一步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处理废旧线路板,有99%的铜被浸出,第二步中以紫色色杆菌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金的浸出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BB)设计,利用Desingn-Expert软件对响应值进行4因素3水平下的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分析。确定了最佳浸出条件为:pH值为10.5,甘氨酸含量为4.02 g/L、硫酸镁浓度为5.67×10-33 g/mol、培养温度为31.0℃,在此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到72.58%。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分离筛选到一株产氢氰酸的紫色色杆菌,为利用微生物法处理废旧线路板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在微生物法处理废旧线路板的过程中,使用细菌单步法浸出废旧线路板中金属时,金属的综合浸出效率较低,尤其是金的浸出效率偏低,而通过两步生物浸出法处理废旧线路板,并在第二步浸出中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浸出条件后,金的浸出效率大幅度提升,可达72.58%。与单步直接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工艺相比,两步生物浸出法更适合综合提取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这对今后利用微生物法浸出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