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坡面多重修复模式下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水文特征及抗蚀性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蚀风蚀交错区生态问题突出,其水土流失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土壤水文特性及抗蚀性研究对分析该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成效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退耕坡面自然恢复群落(退耕5a、15a、25a和50a的天然草地以及由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而来的退耕25a和40a的次生天然草地)与人工群落(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柠条人工灌木林地和油松人工乔木林地)为实验组,以耕地作为对照,在野外调查与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测定土壤水分和团聚体等指标,研究了不同修复模式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土壤结构,并结合土壤静水崩解试验,综合分析土壤抗蚀性,以期为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环境有效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耕地退耕后自然撂荒、种植紫花苜蓿、柠条以及油松在退耕25a期间均能改良土壤孔隙状况以及持水能力,坡面土壤的渗透能力以及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都有一定的增强,其中种植紫花苜蓿和油松改良效果最好。但是由于土壤容重随着退耕年限持续增加,最终会抑制天然草地和次生天然草地的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增长。自然撂荒演替过程中以及紫花苜蓿、柠条植被生长过程中都会使土壤干层不断发育,其中种植紫花苜蓿和柠条对深层土壤水分严重消耗,干层极其深厚,但是随着紫花苜蓿的退化,土壤干层会由上到下逐渐消退,土壤水分逐渐增加;油松涵养水源功能较强,土壤深层水分得到补充,退耕25a后土壤无干层现象,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  (2)自然撂荒初期由于地表裸露导致土壤粘粒含量有一定降低,但随着群落的演替,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团聚体不断聚合,机械与水稳定性逐年增强;种植紫花苜蓿可以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强土壤机械稳定性,但土壤水稳定性和抗水蚀能力有一定削弱;随着紫花苜蓿退化后的次生演替过程,由于植被和枯落物盖度降低,导致雨水的溅蚀和径流的冲刷作用增强,使得土壤粘粒含量会有一定减少,但是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会不断改良,水稳性和抗水蚀能力逐渐增强;种植柠条和油松均可增强土壤机械稳定性,增强0-10cm土层土壤水稳定性和抗水蚀能力,但会对10-20cm土层会有一定减弱;油松地粘粒含量较高,这与枯枝落叶层有关,有益于对土壤粘粒的保存。  (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抗崩解能力逐渐增加,其中自然撂荒和种植紫花苜蓿在退耕25a后趋于稳定,退耕25a的四种植被恢复模式相比较,油松地的抗崩解能力最弱,其余三种基本相同,这是由于土壤抗崩解能力在水稳性团聚体结构较好的前提下,其增强要依靠草本植被根系缠绕对土体的加固。综合抗蚀能力是选取了基于本研究中有价值的土壤抗蚀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计算而得出的,各样地综合抗蚀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SNG2>NG4>SNG1>AT>NG3>AS>AG>NG2>NG1>CK,同一年限次生天然草地的综合抗蚀能力优于天然草地,这与紫花苜蓿地优良的养分条件有关。  (4)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水蚀风蚀交错区采用人工种植紫花苜蓿并使其自然恢复为次生天然草地或者人工种植油松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分恢复、土壤结构的改善以及抗蚀性的增强的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院校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建设中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后续的发展力量也得到了重要的保证。在大学校园中,良好的空间环境能够让大学生得到审美愉悦,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这时候,一个很好的有设计性的空间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民办高校的环境空间更应该从人文精神去作用于高校大学生,也就是本文所研究分析的侧重点。  关键词:民办高校 公共空
摘要: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300年的古城文化;以“清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纵横交错、灿若繁星,形成了于民国后到解放前战乱时期的名人故居、历史旧址,从中不仅能追寻沈城乱世发展的足迹,也能触摸日本侵华所留下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和为争取民族解放而留下的“红色记忆”,更有催人奋进的工业文化,让人欢喜让人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沈阳沉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要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  
针对内蒙古清水河县春旱缺墒造成的玉米播种难、出苗难、保苗难等问题,本项采用改进的311-A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PAA、PAM、补水量3因素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揭示了3因素对玉米抗旱保苗的效果,为该地区玉米抗旱保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在PAA、PAM、补水量的共同作用下玉米出苗率和干重明显提高,出苗率最高的处理较对照提高了1
目的:研究福州某社区老年群体皮肤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老年皮肤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提供帮助.方法:调查福州某社区超过60岁的老年群体,利用SPSS软件构建数据库,采
尖锐湿疣属于一种增生性皮肤疾病,致病病原体为人类乳头瘤病毒,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对尖锐湿疣开展系统规范的治疗后,可将患者病变部位表面的疣体有效祛除,但尖锐湿疣的
摘要: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CVST)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最为多见,大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狭窄、闭塞、梗死,局部伴渗血或血肿。结论 在CVST的临床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以充分考虑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并结
摘要: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究手术前留置双J 管后对手术中输尿管软镜碎石手术时间以及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患者设置为术前未留置双J 管直接行软镜碎石与进行手术前留置双J 管3~7 d 后行输尿管软镜碎石两组。从手术进行开始对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目标明确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术前未留置双J 管直接行输尿管软镜碎石组手术的成功率是89.6%(43/48)(P>0.05),而术前留置双J 管3~7 d再行输尿
目的:比较分析环乳晕切口与传统切口手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2日至2017年5月22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将其抽签化分组,
目的:探讨HRCT影像学检查在COP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16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HRCT检查后,对于患者的HRCT影像学表型进行判
摘要:[目的]观察于氏头针为主综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选择患者80例,在常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于氏头针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疗效。采用 Fugl- Meyer量表(Fugl- 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2%.于氏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