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惊恐障碍患者的认知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惊恐障碍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改良的认知-行为治疗,并评估认知-行为治疗对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惊恐障碍患者认知模式的影响。对象选取2008年4月至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门诊、循环内科门诊就诊的惊恐障碍患者89名,作为治疗组。将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认知-行为治疗组b.药物治疗组c.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组,选取正常人群5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此外,在循环内科门诊选择28例惊恐障碍患者作为等待治疗对照组。各治疗组及等待治疗组间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评分匹配;所有组间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均匹配。方法1、问卷评估选择相应量表对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估,对正常对照组只进行一次基线评估,等待治疗组进行了基线及8周后问卷评估。研究各治疗方案对患者认知、情绪的影响。评估包括:(1)自制问卷:用于基本资料的采集。(2)认知模式评估:包括自动思维问卷(ATQ),患病行为问卷(IBQ),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3)情绪状态评估: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精神科定式访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SCID)3、干预治疗根据分组对各组惊恐障碍患者分别进行认知—行为治疗(CBT),帕罗西汀(Paroxetine)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干预治疗。4、数据处理所得评估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组间比较及病例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涉及统计方法为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惊恐障碍患者的认知模式特点惊恐障碍患者的自动思维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惊恐障碍患者患病行为问卷中除心理取向(P/S)因子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一般疑病(GH)、疾病信念(DC)、情感压抑(AI)、情绪紊乱(AD)、否认心因(D)、易激惹性(I)、疑病指数(WI)、情绪状态(AS)、疾病确信(DA)等各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惊恐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中除认知哲学因子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等各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2、各治疗方案对认知模式的影响(1)自动思维:治疗后三组自动思维问卷(AT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减分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2)患病行为:治疗后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病行为问卷(IBQ)中反应“病感”的疾病信念(DC)、疑病指数(WI)、和疾病确信(DA)等因子评分显著降低(P<0.01),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而药物治疗组以上因子评分无显著变化(P<0.01);三组IBQ中反映“不良情绪”的一般疑病(GH)、情绪紊乱(AD)、易激惹性(I)和情绪状态(AS)等因子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情感压抑(AI)、否认心因(D)等因子评分三组均无显著减低(P>0.05);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功能失调性态度:治疗后三组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中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治疗组、等待治疗组患者情绪状况及前后焦虑情绪变化基线评估时,各治疗组及等待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分值在17分以上者共有81例,占69.23%;各治疗组及等待治疗组惊恐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突出,患者总体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s)为28.37±5.71。治疗后,三治疗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显著降低(P<0.01),三治疗组间减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本研究中,惊恐障碍患者存在与抑郁症患者类似的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性态度等认知歪曲和内在认知体验,并且存在明显的患病行为应对方式。2、本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联合治疗对于惊恐障碍患者包括自动思维、患病行为中的“病感”和“不良情绪”的认知模式,改善效果显著,且两组认知模式的改善无显著差异,效果相当。3、本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联合治疗在改善自动思维和患病行为中的“病感”方面优于帕罗西汀治疗。4、本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帕罗西汀治疗以及联合治疗均减轻了惊恐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三者对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