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蝗虫防治策略与技术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m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蝗虫是影响农牧业生产重要害虫之一。针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和蝗虫的发生特点,研究相应的防治策略与技术,将能有效的减少蝗虫危害,提高农牧业产量。本论文主要研究农牧交错区的蝗虫防治策略。经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实验,取得了以下结果: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t.acridum)协调应用治蝗要优于两者单独使用效果。用东亚飞蝗3龄蝗蝻室内单头接种,绿僵菌2×10<3>个孢子/头剂量接种,第24天的校正死亡率为16.7%:微孢子虫4×10<3>个孢子/头剂量接种,第24天的校正死亡率为13.3%,而两者混用4×10<3>个微孢子虫孢子/头和2×10<3>个绿僵菌孢子/头剂量接种,在第24天的校正死亡率为53.3%,显著高于单独使用的效果(P<0.05)。将微孢子虫1.5×10<10>个孢子/ha剂量和绿僵菌3×10<12>个孢子/ha剂量协调应用于草地治蝗,应用10天后可使防效达到80%以上。 在农田周围草地建立化学农药保护带,防止蝗虫入侵农田危害;草地蝗虫密度不高时单独使用蝗虫微孢子虫和绿僵菌,或协调应用二者长期控制虫口密度的防治策略。以蝗虫微孢子虫3×10<10>个孢子/ha剂量防治蝗虫,25天后虫口校正死亡率可达60%~80%,以绿僵菌3×10<12>个孢子/ha剂量防治蝗虫,20天后虫口校正死亡率在40%~60%之间:在农田周围草地应用卡死克(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剂量为150毫升/ha作为保护带来防治蝗虫,其校正死亡率在75%以上,以阻止蝗虫侵入农田危害。 用罩笼和田间扫网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蝗虫优势种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和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的种群生物学特性,包括:发生量、年龄结构变化和性比变化等。宽须蚁蝗属于早发种类, 7月6日至8月24日调查,均有不同龄期的宽须蚁蝗存在;其中在7月30日调查宽须蚁蝗发生量最大,成虫数量最多。黄胫小车蝗属于晚发种类,7月上旬孵化出土,8月中旬羽化成虫,8月末开始产卵,到10月上旬仍有成虫活动。一年发生1代,7月19日至9月11日调查期间,各龄期发育比较整齐。两种优势种成虫雌雄比例随时间推移均不断扩大。 调查了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场、撂荒地(退耕还林)和附近农田三种不同生态系统内昆虫多样性的时序变化。2005年天然草场内昆虫多样性指数H要低丁撂荒地和农田(P<0.05),而撂荒地和农田的相似性很高,没有差异显著性(P>0.05),后期昆虫多样性指数义得到提高,高于农田和撂荒地。2006年退耕还林草地退耕6年,其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天然草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高于农田的昆虫多样性(P<0.0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