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变为现实。与此同时,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也长期存在于学术界。这种行为的存在已经给学界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遏制,势必会继续败坏学界学术风气、腐蚀学术队伍、损坏学术名声,甚至危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001年的“王铭铭剽窃事件”在中国学界掀起了巨大波澜,它实际上成了一根导火索、一个突破口,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学术及其管理的忧虑与反思。从陈平原首倡学术规范讨论至今已有十余载,学界和学人对如何遏止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种种努力,然而学界风气仍未见根本好转。 学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总体来说还主要集中在揭露学术丑闻这一现象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分析,但总体来说研究还比较凌乱,不系统。如何有效遏止学术不端行为,追根究源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作相关研究。 本文首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和主要表现进行了理性分析,指出学术不端行为不是学术腐败。文章进而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以存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社会风气不良、管理制度不合理、规范体系缺位以及教育引导上存在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合理。科研管理部门越位、学术评价不科学、学术审查和学术惩处制又无法发挥正常作用,正是这种不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给了学者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空间和土壤。针对学界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治理对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科研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合理化;二、学术道德和法治规范的建立与完善;三、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四、学术监督、惩处机制的建立与健全等。